首頁 >綜合 > 正文

      今日快看!遇見你丨李春良:守護“星星之夢”

      2023-04-17 07:51:33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李爸爸”和80多個“星星的孩子”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遼寧葫蘆島興城市,有這樣的一個特殊的“大家庭”,一位“李爸爸”和80多個“星星的孩子”。有這樣一些孩子,他們有明亮的眼睛,卻很少和人對視,有正常的聽力,卻對呼喚聲充耳不聞,能正常發聲,卻不與他人交流,他們是孤獨癥患兒,也被稱為“星星的孩子”。每個孤獨癥患兒的家長,都希望孩子能走出自己的世界,和社會產生聯系,生活能夠自理,通過康復訓練,這樣的目標并非不能達成,只是需要付出艱辛的過程。

      “李爸爸”名叫李春良,女兒兩歲時,被檢查出患有孤獨癥。為了照顧女兒,李春良當起了全職爸爸。而當得知興城市還有很多孩子和女兒一樣時,他又成立了公益性質的“星星之夢家庭服務中心”,他用15年的堅守,為“星星世界的孩子”撐起一片愛的天空。

      初春的東北乍暖還寒,天剛蒙蒙亮,李春亮便趕早到市場,采購新鮮蔬菜。

      40多斤青菜、近20斤肉、10多斤香腸……這是李春良為在“星星之夢家庭服務中心”上課的孩子和家長們,準備的午餐食材。

      目前,有83名2到10歲的幼兒在李春良創辦的葫蘆島興城市“星星之夢家庭服務中心”接受康復學習,90%以上都是孤獨癥患兒,而這其中大部分為中重度患兒。

      午餐前的這段時間,孩子們結束了一上午的學習,正在活動區玩耍。與其他游樂場不同,在這里幾乎聽不到嬉戲聲和叫喊聲。

      中午,李春良在廚房忙活了起來,不少家長也會過來搭把手,這頓免費的午餐,給大家減輕了不小的負擔。

      飯菜準備妥當后,李春良抽身出來,陪著自己女兒一塊用餐。

      復員軍人變身全職爸爸只為讓女兒開口說話

      軍校畢業的李春良年輕時在部隊表現優異,榮獲過兩次個人三等功,那時,他工作順利,家庭美滿,2003年,女兒的降生更是讓他對未來有了無限的憧憬。然而,隨著女兒一天天長大,李春良的人生發生了轉折。

      當時,李春良的妻子工作繁忙,雙方老人又年事已高,深思熟慮后,李春良決定放棄自己的事業,專心照顧女兒。

      帶著對部隊的眷戀和不舍,李春良復員回到家鄉,開始全心全意照顧女兒。當時,興城還沒有面向孤獨癥兒童康復訓練的專業機構,李春良便每天騎著摩托車帶女兒到葫蘆島上課,無論嚴寒酷暑,風雨無阻。

      雖然女兒進步十分緩慢,但李春良從未放棄,康復訓練五年后,他終于聽到了女兒喊出的第一聲“爸爸”。

      “星星之夢”點亮希望之夢

      女兒6歲多時,終于叫出了第一聲“爸爸”,這聲遲到的“爸爸”,也是李春良女兒說出的第一個詞語,對孤獨癥患兒的家長來說,孩子細微的進步,都是莫大的滿足。相似的經歷,讓李春良結識了很多同病相憐的人,為了更好地救治孩子,他們萌生了自己開辦康復訓練機構的想法。

      2009年9月,李春良和伙伴們建起了興城市第一家專門針對孤獨癥兒童的康復學校,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隨后申請入學的孩子越來越多。

      2019年,李春良將學校更名為現在的“星星之夢家庭服務中心”。機構規模不斷擴大,接收的孩子也越來越多,但“半公益”性質卻從未改變。李春良深知,絕大多數孤獨癥患兒父母都是一人工作賺錢,另一人照顧孩子,收入本就有限,加之多年輾轉求醫,經濟條件普遍比較困難。

      盡量減輕患兒家庭的負擔,就意味著李春良要肩負更大的壓力,房租、水電、購置設備,這些費用都需要他來想辦法。

      為了省錢,李春良一人包攬了保安、保潔、廚師、水電工等多重角色,最困難的時候,他也張口向親朋戰友們尋求幫助,大家都給予了他最大的支持。近些年,隨著社會愛心人士的資助變多,服務中心的運營壓力小了,李春良開始在課程設置上下功夫,安排老師外出學習,努力提高康復訓練質量。

      讓孤獨癥患兒掌握自理能力、盡可能融入社會,是李春良開辦“星星之夢”的初心。十幾年來,他一直在自己女兒身上實踐著這一理念。

      “星星之夢”救治孩子 療愈家長

      李春良用了一年的時間,教會女兒上廁所,兩年的時間,教會了騎自行車,十年時間,讓女兒能夠生活基本自理。這些進步的背后是日復一日的耐心訓練和照護,李春良希望能把這些經驗分享給更多的孤獨癥患兒家庭。在救治孩子的同時,李春良和他的“星星之夢”,也在療愈家長。

      今年5歲的洋洋,來“星星之夢”康復訓練有兩年的時間了,從確診時的崩潰絕望,到如今的樂觀堅定,洋洋家人也經歷了艱難的心路歷程。

      孩子在教室哭,家長在教室外哭,這是絕大多數患兒家庭剛來“星星之夢”時的共同經歷,每當看到這些艱難時刻,李春良都會用自己的故事,給家長們鼓勵和支持。

      在家長和老師的努力下,洋洋慢慢有了變化。

      孩子的進步,大家的支持,讓洋洋媽媽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

      經過康復訓練,很多“星星之夢”的孩子都取得了不小的進步,評估后可以進入正常幼兒園接受學前教育,模仿同學們的言行舉止,這樣的融合教育對孤獨癥患兒幫助很大。

      一些進步更大的孩子,則已經從“星星之夢”順利畢業。這天,李春良和老師一起,對6歲的浩浩做回訪記錄。

      從三歲到五歲半,浩浩在“星星之夢”度過了成長的關鍵階段。

      “星星之夢”的實踐證明,盡早經過科學、長期的干預,很多孤獨癥兒童是能夠融入社會、自立生活的。

      從意氣風發到滿頭白發,20年的時間里,李春良把自己的年華都獻給了女兒和“星星的孩子們”,對于未來,他還有更大的期許和目標。

      (總臺記者 楊雪 郎易塵 馬榮達 孫曉璐)

      責任編輯:

      標簽:

      免責聲明

      頭條新聞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