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綜合 > 正文

      聚焦:百歲老人七十多年前的定情信物被補好了

      2023-04-18 07:50:54來源:中國青年報

      “縫愛社”成員討論織補舊毛衣(左一:周曉妹 左二:劉鳳云,右一:江婉琴)。仲名山/攝

      合肥市蜀山區(qū)三里庵街道龍河路社區(qū)活動室里,每周都會迎來特殊的“才藝擺臺”,一群精通縫紉技藝的熱心阿姨是活動的主角。

      今年71歲的退休工程師覃秀姿是其中一位。和她的伙伴們一樣,口袋里隨時能掏出針線。她們主要為視力衰退、手腳不便的老人提供縫補幫助。

      龍河路社區(qū)轄區(qū)內多是老小區(qū),老年人占比過半。“比如安徽大學家屬區(qū),有很多知識分子,視力不好,不會針線活,又戀舊,有的衣服掉扣子,有的袖子磨破了,都還穿著。”覃秀姿曾是社區(qū)藝術團隊成員,經常上門探訪一些獨居老人。


      (資料圖)

      回來以后,她和藝術團的幾位好友一合計,大家萌生了利用家中的縫紉機為鄉(xiāng)親鄰里做些縫縫補補服務的想法。2020年9月,社團成立之初有8人,大多是已退休的。年齡最長的江婉琴今年81歲,金傳珍今年74歲,鄭桂林今年71歲,曾是裁縫的劉鳳云今年72歲,相對較年輕的周曉妹今年也67歲了。大家分工默契:難度高的縫補交給劉鳳云,年輕的周曉妹主動接過上門拿衣服等跑腿活兒。

      曾有一位老教授送來了一條毛巾被,用了幾十年,四條邊全毛了,是當年結婚時愛人的陪嫁;80多歲的何阿姨拿來了一件毛線開衫,是40年前女兒剛工作時用工資買的,選了母親最愛的綠色。穿了40個春秋,開衫袖頭脫線全掉了……每件舊衣物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2021年春,101歲的吳傳鐘帶著一件“千瘡百孔”的毛衣找到了縫愛社。老人退休前是安徽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和妻子一同畢業(yè)于復旦大學,20世紀五十年代兩人相戀結婚,當時妻子親手織了一件絳紅色的毛衣贈予吳傳鐘,算是二人的定情信物。

      后來,妻子去世,毛衣也舊破了,吳傳鐘不舍得穿,一直珍藏。“我們也犯難了,衣服后背下方脫線破了一個約5寸長的大洞,還有不少小洞。”任務交給了最專業(yè)的劉鳳云,隊員孫肥英協(xié)助。

      “我們上網查找資料,溝通縫補方法。幸好在大伙家中搜集到了顏色相同的毛線,再保證織法相同、不留痕跡、盡量復原。縫補的時候,老人家不放心,一直在旁邊看著,比我們還緊張。”劉鳳云和孫肥英一點點織起老人的思念。

      她們將一個個洞用毛線縫補成一朵朵花。3天之后,“重生”的老舊毛衣讓吳傳鐘熱淚盈眶。老人立即就穿上了毛衣,逢人就展示。

      “縫愛社”成員幾乎都參加了兩個以上的愛心組織,劉鳳云還是社區(qū)“寵物文明”愛心隊隊員,平時變身為公益“鏟屎官”,鄭桂林是“愛從頭傳遞”愛心隊隊員,定期幫人理發(fā),她們開展活動時會順便做舊衣回收縫補的“推廣”。破洞的床單,毛邊的毛巾,脫了袖頭的毛衣……阿姨們還將孫子輩不穿的牛仔褲改成袖套、抱枕等。

      劉鳳云說,“大改小”或者“小改大”都難,最難的是領子,如果要改小,所有有接縫的地方要全部拆掉,收縮一遍,前襟上提,肩袖重做。

      今年1月,覃秀姿將縫紉機搬到社區(qū)活動室,邀請轄區(qū)小朋友學習踩縫紉機,講述縫紉機所承載的勤儉節(jié)約精神。“大家都曾走過一段艱難歲月,老人家?guī)淼睦衔锛澈螅偰懿刂欢吻楦屑耐校@對年輕人來說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周曉妹說。

      隊員從最開始的8人發(fā)展到30人,年齡從40后到70后不等。作為轄區(qū)內孵化成長的社會組織,“縫愛社”發(fā)起的“鄰里相縫”志愿服務項目曾亮相2022年年底舉行的蜀山區(qū)首屆黨建領航微公益創(chuàng)投項目大賽,與其他21個微創(chuàng)投項目一齊為百姓送上民生“大餐”。

      如今,由于店面租金上漲,且單筆盈利有限,“小修小補”小攤點在城市中越來越少。如何讓修鞋、配鑰匙、補衣服等不起眼的城市治理“微服務”規(guī)范有序回歸百姓生活,考驗著城市管理的精細度。

      近年來,合肥蜀山區(qū)將“小修小補”納入微公益創(chuàng)投項目,通過專項資金推進,全區(qū)累計支持了400余個“微黨建、微服務、微綜管、微自治、微更新”項目落地實施。數量眾多、分布廣泛、類型多樣的小微項目,為居民帶來觸手可及的理發(fā)、維修、代購、縫補、愛心餐等便利,實現一個項目解決一批群眾“心頭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通訊員 朱琛琛 孫雨靜

      責任編輯:

      標簽:

      免責聲明

      頭條新聞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