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綜合 > 正文

      從“數字鴻溝”到“網癮老人”,技術無法消除老年存在焦慮 天天最新

      2023-04-20 21:02:00來源:澎湃新聞

      沒事就拿起手機、躲在被窩里刷短視頻、每天玩手機超過10小時……近日,有媒體報道了一些上網成癮的事例。與以往不同,報道中網絡上癮的不再是年輕人,而是不久前還讓社會擔心與互聯網時代脫節的老年人。從“數字鴻溝”到“網癮老人”,這其中的變化既讓人驚訝又令人擔憂。老年人染上網癮的背后,折射了復雜的現實,也向社會和科技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數字時代技術迭代迅速,特別是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新機型新功能新應用新場景層出不窮,讓很多老年人難以適應,感嘆自己“跟不上時代了”。特別是新冠疫情暴發后,網絡購物、無接觸支付、信息查詢、身份驗證等很多基于手機的功能,在為多數人帶來便捷的同時,也給不能熟練使用的老年人帶來不少困難。為了不讓老年人在數字時代落伍,適老化政策頻頻出臺,切實解決老年人上網難題;社會各方也共同出力,鼓勵年輕人特別是家人,幫助老年人熟悉手機功能,融入移動互聯時代;很多企業也針對銀發一族開發了很多“適老”手機應用,老年人的移動互聯使用情況已有了不小的改善,能嫻熟使用手機功能的老年人日益增加。

      隨著智能終端適老化改造的推進,互聯網的門檻在老人面前愈來愈低。老人一方面享受到互聯網便利,但也面臨了上網成癮問題,他們熬夜玩游戲、煮飯時看影片、瘋狂網購,甚至可以為了上網而忽略三餐。過去為人父母,最擔心自己的孩子沉迷網絡,如今情況出現反轉,不少年輕人開始為自己的網癮父母擔憂犯愁。


      (資料圖片)

      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60歲以上老年網民達1.23億人。然而,由于互聯網以往針對老人的服務經驗積累不夠,保護力度和方式欠缺,導致部分老人反受其傷。上述報告顯示,超過0.19%的老人日均在線超過10小時,全國或有超過10萬老人在手機網絡上呈現極致孤獨的生活狀態,幾乎全天候生活在移動網絡上。

      每個“網癮”老人心里都住著焦慮與寂寞

      感到孤獨,缺乏社會交往,是造成部分老年人染上網癮原因之一。家人不在身邊、不善交際,疊加疫情期間聚集活動受限,讓部分老年人孤獨感增加。而通過手機了解外界,社交溝通,娛樂互動,則成了為數不多的選擇,久而久之,形成了對手機的依賴。

      對年輕人來說,死亡還很遙遠,人生還有很多有趣好玩的事。而對老年人來說,死亡、孤獨、虛無和有限性這四大存在困境,近在咫尺,他們的體驗比年輕人更真切也更強烈。沉迷網絡,正是老年人克服存在困境的方式。

      上網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死亡焦慮。每個老年人都要面臨死亡焦慮的問題。有些老人通過帶孫子孫女感受生命延續的喜悅來緩解焦慮,有些老人通過繼續工作發光發熱來緩解焦慮,而有些老人則通過上網緩解焦慮,一是看短視頻、閱讀網絡小說等轉移了注意力,另一方面則是通過了解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各種新奇事件,感受生命新鮮多彩的氣息,進而緩解焦慮。

      上網也可以排解虛無感。老年人退休后,有大量的空閑時間,如果沒有安排好退休生活,很容易無所事事,讓他們難以忍受。網絡上的新奇刺激,能給老人帶來新的認知,讓他們感到有事可做、有事可想。上網既打發了時間,又拓寬了視野,讓老年人不再無聊。

      上網也可以緩解有限性帶來的存在焦慮。發展心理學研究指出,衰老給老年人帶來的最直觀體驗是,身體各方面機能都在下降。老年人普遍有一種“老了不中用”的無能感,同時有了感到自己不被他人和社會需要的低價值感。他們還擔心跟不上時代被時代拋棄、被身邊人嫌棄。網絡世界向老年人打開了了解世界的大門。只需一個手機,他們就能緊跟時代腳步、知曉天下事,看到有用的文章還可以分享給親朋好友。這些網絡體驗,極大地拓展了老年人的認知邊界,讓他們感覺自己是有進步的、有價值的。

      上手容易成本低是老年人染上網癮另一原因。很多老年人要幫忙照顧隔輩人,每天奔波勞碌。而不少老年人自己的父母也健在,這種升級版的“上有老下有小”導致屬于他們自己的休閑時間并不多。手機作為容易學、易獲取、低成本、零門檻的娛樂方式,自然成為了老人的最愛。在空閑時光,無法享受“詩和遠方”的老人,拿起手機開心一下,無疑是最直接最實惠的選擇。

      移動互聯網的吸引力,是由其方便隨身、海量內容、娛樂性互動性強,以及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系統支撐所打造的,老年人并不會因為年齡大而對網癮免疫。而老年人時間支配相對自由、無剛性作息要求的特點,導致外部約束力下降,也是容易沉迷網絡的因素之一。

      老年人沉迷網絡 ,傷身傷財又傷“心”

      小癮怡情,大癮傷身。老年人適度上網能愉悅身心、充實生活、提升幸福感和社會參與感,但過度沉迷甚至成癮則有害身心,應引起家庭和照顧者的關注。

      第一,危害身體健康。很多臨床的眼科醫生表示,接診過的老年患者因連續兩天在手機上看網絡小說,眼睛出現重影癥狀,檢查后發現其患上了斜視,經強制停掉手機、堅持戶外運動3個月后,病情才逐漸緩解。過去來就診的老年人,十有四五是干眼癥,現在十有七八都是和接觸電子屏幕有關系,可以說手機給老年人帶來的健康風險在增加。老年人眼表功能較為脆弱,長期看手機更容易帶來眼部不適和病變。除了干眼、視疲勞等眼部疾病,長時間刷屏還易引發神經衰弱、肩頸腰背疼痛、食欲減退等健康問題。

      第二,威脅財產安全。很多老人沉迷于短視頻平臺上的直播,還常常聽從主播推薦購買一些與品牌商品很像的山寨日用品,如“云南中藥”牙膏、“康帥傅”方便面。用網經驗不足的老年人還容易成為詐騙的目標。騰訊110平臺發布的《中老年人反欺詐白皮書》顯示,2019年上半年,騰訊110平臺共受理中老年人受騙舉報超過2萬次,其中97%的受騙者曾遭資金損失,金額從百元到數萬元不等。

      第三,遭受精神“洗腦”。一些老人對網上的信息深信不疑,看到網上說糧食要漲價,就在家里囤米囤面;看到說微波爐有輻射,就把新買的電器棄之不用;看到大蒜能防癌治病,就在菜里大把大把地放蒜;有老人感覺身體不舒服就在網上查相關癥狀,得出不準確的判斷,造成較大心理負擔。有老人自從開始看情感直播后,三句話不離主播,很多主播的文化水平有限,他們一些似是而非的認識會強化老人的僵化思想,有可能激化代際沖突,引發家庭矛盾。

      多方護航助力老年人融入智能時代

      幫助老年人更好地使用互聯網,離不開國家、社會、企業和家庭各方共同的努力。一方面,還是要強調網絡平臺的監管意識和責任,守好底線,比如嚴格治理謠言類內容,別讓一些粗制濫造甚至有違法嫌疑的內容大行其道,用“老年流量”侵害老人的正當權利;互聯網平臺建設應當避免強娛樂、輕內容的設計,引導老年人正確使用網絡;社會在公共區域更多地規劃老年人娛樂設施及場地,讓老人也有放下手機的動力。另外,老年人機能減退,自律能力不足,應當從根源上分流和管控,也可以研究推出老年人模式,讓詐騙、廣告推銷信息被攔截在老人手機的“垃圾箱”里,讓短視頻刷屏有時間限制,制定強制休息時間。企業還可以在自己的應用內加入時間提示功能,老年人使用到一定時間后,自動提示“已使用時間”“請注意”等信息,提醒老人自我調節。

      另一方面,家人或社區工作者在教會老人上網的同時,要不斷和老年人交流網絡安全知識;政府部門也可以鼓勵社區結合反詐防騙工作,組織老年人安全用網等“干貨”培訓,幫助老年人更好地使用互聯網,充分發揮老年人用網的正面效應;社會也應該為老人提供更多優質內容,不管是電視還是網絡,都應該關注到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用市場的方式,實現內容創作者和觀眾的良性循環。

      當然,“網癮老人”也好,“銀發內容”也罷,真正的問題根源其實不在外部,而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內部。對于大多數老年人來說,如果家庭生活“有事可干”“有情可依”,又怎么會沉溺在虛擬世界不可自拔?

      因此,對于社會來說,讓老人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自然就會放下手中的智能手機;對于家庭來說,讓老人老有所愛、老有所依,天倫之樂的魅力或遠遠大于游戲刷劇。就此而言,對老人實實在在的關愛,才是解決“網癮老人”問題的根本辦法。

      這也對家中的年輕人提出了要求:不僅要多引導、幫助父輩,還要嘗試去理解、體會他們的感受,多一點換位思考和真誠關心,才能填補老人的感情空白。畢竟,比起手機里的“銀發內容”,還是飯桌上的聊天和交流來得更溫暖、更窩心。

      責任編輯:

      標簽:

      免責聲明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