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綜合 > 正文

      醫生不能片面追求“科研至上”而不救死扶傷 觀熱點

      2023-04-21 06:58:35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資料圖)

      據《半月談》報道,受考評指揮棒的影響,如今很多中青年醫生只能全力搞“科研”,難以兼顧臨床診療:誰發的高影響因子論文多,誰就有“話語權”;誰爭取到的科研基金項目多,誰就上進快……聽上去像是科研單位的場景,卻是某些三甲醫院的日常。

      據媒體報道,有某位醫生曾這樣說:“年初全院就召開了申報科研基金動員大會。會上院領導明言:你們愛醫院的表現就是要投標、拿課題,不投標就是不愛醫院?!痹凇爸袠司褪沁_標,中標率就是硬指標”的指引下,中青年醫生不得不一邊申請和開展“科研”,一邊兼顧完成臨床診療任務,經常忙得不可開交。

      毋庸諱言,科研水平是推進醫院發展的必要條件。作為醫院開展科研的主力軍,臨床醫生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往往是衡量醫院綜合實力的重要標準。醫生希望獲得晉升,醫院想要提升排名,“科研至上”看似兩全其美,但卻很容易掩蓋一個真實的問題——醫院發展到底是為了什么?

      醫生以救死扶傷為主業,醫療科研也應建立在臨床基礎上,片面追逐“科研至上”無疑是本末倒置。與此同時,離開了臨床實踐的支撐和檢驗,醫療科研很容易凌空蹈虛。多位接受媒體采訪的醫生都坦言,自己和同事申請的科研基金項目多為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一些課題不僅同質化嚴重,而且沒什么臨床應用價值。

      中青年醫生熱衷于科研和論文,毫無疑問是受到醫院“指揮棒”的影響。現實中,越是綜合實力較強的大醫院,越是看重醫療科研,因為這不僅是醫院實力和名譽的體現,同時也是行業之間互相比較的重點。問題是,當臨床醫生都在為科研論文疲于奔命時,誰來為患者問診把脈?

      前不久,《中國新聞周刊》的一篇報道,提出了個尖銳的問題:學生培養了八年,為何還不會看???報道指出,國內醫學生培養面臨著學制多、學位混雜、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簡稱規培)缺乏統一標準等問題,由此導致部分醫學生最終選擇從事科研工作。與此同時,不少醫院更傾向于招收科研實力強的醫生,而不是“四證合一”的臨床醫生。片面追求科研的結果是,不會看病的醫生越來越多,即使是會看病的醫生,也難以擺脫科研的束縛。

      對于普通患者來說,醫院的實力更多體現在醫生的水平上,而醫生的水平則要靠診療技術來體現。現實情況是,不少醫院都要求臨床醫生既會看病,又會做科研,無論臨床醫生的診療技術多么高超,如果不能完成科研成果考核,就很容易遭到“一票否決”。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一方面在于臨床診療的評價指標難以量化,另一方面則在于,患者的切身感受并沒有真實體現在醫生評價體系之內。

      醫學專業壁壘的存在,使患者很容易被動接受診療服務;數字繁榮的誘惑,很容易使醫院對科研項目情有獨鐘。扭轉醫療服務“不接地氣”的關鍵,在于盡快建立科學的臨床評估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對醫生崗位進行結構性調整。讓擅長做科研的人潛心科研,讓會看病的醫生專心看病,如此,才能培養更多會看病、能看病的醫生,實現醫療科研與臨床實踐的互相促進與有機融合。

      責任編輯:

      標簽:

      免責聲明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