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綜合 > 正文

      工會勞動法律監督 筑牢新業態勞動關系“防火墻”

      2023-04-25 07:53:43來源:中國青年報

      目前全國職工總數4.02億人,其中新就業形態勞動者8400萬人,主要包括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等——這是不久前中華全國總工會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的一項結果。

      隨著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數量增多,用工關系形態更加多元,如何用足用好法律監督手段保障這些勞動者的權益,是全國各級工會面對的新挑戰。

      多方位、多層次的勞動法律監督體系初步形成


      (資料圖片)

      陜西某文化傳媒公司是一家全產業鏈型企業,因公司規??焖贁U張,勞動用工管理方面存在勞動合同不規范等問題,曾出現因公司與主播之間對競業限制的對象、期限、違約金等約定不明晰,培養孵化的網紅主播“出走”,給企業造成經濟損失的情況。

      陜西各級工會專門組建以工會干部、公職律師、專業律師為主體的“法治體檢組”,梳理企業勞動用工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宣講勞動用工法律政策,對企業的管理運營合規性進行法律分析,提出整改措施,為這家文化傳媒公司及其他新業態企業開展深度“法治體檢”,妥善化解了企業勞動用工管理方面存在的風險隱患。

      陜西省總工會為新就業形態直播企業開展勞動用工“法治體檢”案,是全國總工會近日推出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十大優秀案例之一。十大優秀案例是從各地推薦的89個案例中,綜合考慮案例的典型性、示范性、影響力以及當地工作開展的規范性、創新性等多方面因素而推出的。

      “近年來,全國各級工會主動適應職工隊伍和勞動關系新變化,著力推動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在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制度建設、工作運行機制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監督形式更加豐富,監督領域不斷拓寬,初步形成了多方位、多層次的勞動法律監督體系?!比珖偣晒ぷ鞑控撠熑私邮苤星鄨蟆ぶ星嗑W記者采訪時表示,為了完善制度保障,全國各級工會不斷加強源頭參與力度,積極推動和參與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專門立法及有關政策制定,為加強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充分發揮工會勞動法律監督作用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自2000年以來,廣東、江蘇、云南、浙江等地陸續完成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地方立法,截至目前,已有12個省(區、市)人大先后出臺了《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條例》”。

      勞動法律監督是法律賦予工會的權利

      依法對勞動法律法規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是法律賦予工會的一項權利,也是工會應當履行的責任。1995年,中華全國總工會印發了《工會勞動法律監督試行辦法》,有效規范和保障了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的開展。

      近年來,一些地方的用人單位在勞動關系領域打“擦邊球”的現象依然存在。比如,有的用人單位違法安排職工超時加班,存在“996”“白加黑”;有的用人單位為了減輕社會保險成本,讓職工簽署自愿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承諾書;有的用人單位制定內部勞動規則不經過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大會審議,也不向職工公示,嚴重侵害了職工的合法權益。

      為更好發揮工會勞動法律監督作用,推動解決勞動關系領域新情況新問題,在深入調研、廣泛征求意見基礎上,2021年4月,中華全國總工會對1995年的試行辦法進行了修訂,起草印發了《工會勞動法律監督辦法》,進一步規范和加強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該辦法立足預防為主的原則,細化了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的程序,明確了監督路徑和處理原則,將工會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賦予工會的監督權利法定化、程序化,對于解決勞動關系雙方的權利義務失衡現象具有強有力的現實針對性。

      2021年8月,上海市某企業因經營需要進行架構調整,擬裁減部分職工。靜安區曹家渡街道總工會了解這一情況后立刻組織力量上門開展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由于該企業裁員人數達到企業職工總數的25%,街道總工會會同區總工會勞動關系工作指導員以及專業的律師團隊,上門就企業職工安置方案提出建議、給予指導。該企業根據建議及時調整方案,并加強與職工的民主協商,最終確保企業改革調整平穩實施。

      2022年2月,天津市總工會接到一封職工匿名信。來信反映天津某公司存在旅檢通道安檢人員長期超時工作、勞動強度過大等問題,并詳細描述了安檢人員主班補班工作時長、工作強度以及休息倒班等有關情況。接到來信后,市總工會及時啟動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程序,發送《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提示函》。同時,深入研判、細致分析找準工時制度及執行問題,發送《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意見書》,提出安檢崗位綜合計算工時折算政策適用不妥、工作時長計算缺乏準確性和科學性、履行職代會程序不規范等三方面問題,要求公司整改,最大限度地減少苗頭性、傾向性、潛在性勞動用工風險隱患,維護勞動關系和諧穩定。

      面對新形勢,不斷提升工會勞動法律監督質效

      江蘇省江陰市某互聯網公司是一家一站式數字化集成公共服務平臺,目前入駐平臺的企業有1433家,注冊貨車司機1900多名。2021年3月,該公司向江陰市總工會“云監督”平臺提出“法治體檢”申請。接到申請后,江陰市總工會組建了市鎮兩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法律專家、志愿者組成的監督小組,為該公司提供“法治體檢”等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服務。通過檢查發現,入駐平臺企業與貨車司機之間,絕大多數建立的是合作關系而非勞動關系,且合作協議僅涉及合作有關內容,沒有貨車司機權益保障的相關內容。監督小組從工會組建、職代會規范化召開、企業規章制度內容審議、工時制度等方面進行“一對一”監督指導,依法提出了整改建議。

      江陰市總工會以幫助平臺企業規范勞動用工管理為出發點,抓住用工關系這一主線,通過查驗審核平臺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的合作協議、企業規章制度等,尋找問題隱患,制作“體檢報告”,開出“法律處方”,幫助企業建立完善“法律健康檔案”,從源頭上、制度上規范企業勞動用工行為,既維護了勞動者合法權益,也促進了企業健康發展,實現了勞資雙贏,促進了勞動關系和諧穩定。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無論是勞動人事仲裁機構還是人民法院,受理的勞動爭議案件都在逐年上升。這一方面說明隨著勞動法律體系的逐步完善,職工法律意識逐步增強,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勞動糾紛已經成為處理勞動關系矛盾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也說明一些用人單位在勞動關系領域的違法違規行為還很多,侵害職工合法權益的現象依然嚴重。

      近年來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各級工會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相統一,通過創新監督理念、拓寬監督路徑、完善監督機制,不斷提升工會勞動法律監督質效。

      “各級工會通過不斷豐富監督方式,探索形成了‘一函兩書’、勞動用工法律體檢、勞動用工監督評估、勞動關系誠信評價等經驗做法,進一步延長監督鏈條,拓寬監督路徑,提高監督實效?!比珖偣晒ぷ鞑控撠熑吮硎?,圍繞落實監督權利、強化監督職責,各級工會逐步形成了自主監督和聯合監督有機結合的監督工作機制,“自主監督方面,各地工會普遍建立了勞動關系矛盾預警排查機制、勞動違法個案協調處理機制等,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的預防性、針對性、實效性不斷提升;聯合監督方面,各級工會不斷加強與政府部門聯動機制的建設,配合人社、應急管理、衛生健康等行政執法部門開展監督檢查,推進工會監督與政府執法工作聯動分工更優化、銜接更緊密、布局更合理,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的工作領域不斷擴大”。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吳曉東

      責任編輯:

      標簽:

      免責聲明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