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綜合 > 正文

      青平:“插隊婆孫”被惡搞 以暴制暴不可取

      2023-05-06 20:55:33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資料圖片)

      “五一”假期期間,一段婆孫插隊并與他人發生爭執的視頻在網絡爆火,引發網友熱議。經過幾天的輿論發酵后,網友議論的焦點從對插隊這類行為的譴責上升到針對當事人個人的網暴上。通過自己所謂的“正義”方式去“懲處”當事人,是典型的“以暴制暴”,這讓正常的網絡批評變了味道。

      在這次事件中,除了批評外,部分網友已經做出了逾越法律界限的行為,比如對當事人進行人肉搜索、惡搞P圖、侮辱謾罵,甚至將當事人的形象做成表情包、卡通車貼等。面對如此網絡暴力行為,再“兇悍”的人也扛不住??上攵?,當事人在一定時間內,可能會遭遇“社會性死亡”,陷入社交往來被阻斷、社會聲譽被傾軋的困境。這種批評和譴責已然超出了限度,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權和肖像權,構成了網絡暴力。

      探究這次網暴行為出現的原因,一方面,“五一”出游熱,大家對插隊行為深惡痛絕,事件又通過網絡迅速傳播,導致成為網絡熱點事件。另一方面,是由于平臺監管不力,對于網暴行為反應遲鈍,監管慢作為、弱處理,甚至加大流量推波助瀾。此外,購物平臺較為寬松的審核機制,又縱容了侵犯當事人肖像權的商品上架售賣。這些都導致了網暴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或許很多人認為,不守公德社會秩序破壞者就應該被曝光,就應該遭受唾罵。筆者不贊成這對婆孫的行為,但并不等于贊同將批評擴大到網絡暴力范疇。網絡審判他人的行為與正常的網絡輿論監督有本質的區別。輿論監督是針對社會上某些組織或個人的違法、違紀、違背民意的不良現象及行為,通過報道進行曝光和揭露,抨擊時弊、抑惡揚善,以達到對其進行制約的目的,這種批評是有邊界的。而網絡暴力則更多的是情緒化的情感宣泄,怎么痛快怎么來,網民這種宣泄幾乎是無邊界的。網暴現象一旦形成,殺傷力巨大,任何個體都顯得渺小而無力。對當事人來說,除了要承受應有的法律法規懲罰以外,還要接受洶涌的網絡暴力懲罰。更糟糕的是,網絡暴力的非理性情緒可能傷及無辜,等事情過后,一地雞毛,甚至導致慘劇發生。尋親男孩劉學州被網暴致死、德陽女醫生遭網暴后自殺、染發少女鄭靈華因網暴自殺……一樁樁由網暴造成的慘劇歷歷在目,慘痛代價更令人觸目驚心。

      事實上,網暴行為非但不能止暴,反而會延伸出更多的暴力,牽扯更多的受害者,造成更嚴重的破壞。以婆孫這兩個當事人為例,把他們的形象漫畫化、商品化后,不僅當事人的肖像權被侵害,與當事人長相相似的人也可能會受到潛在傷害。一些自媒體將此事件標題起名為“插隊婆孫欠X地一個道歉”,令人不免懷疑有為博流量將矛盾引到地域沖突之嫌。而由此引發的性別歧視、地域歧視等各個方面的討論,都可能會衍生出與事件毫不相關的網絡暴力。

      以網絡批評、輿論監督之名,行網絡暴力之實,是絕對不可取的。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不會缺席輿論監督的權利,但行使權利要文明而合法。

      責任編輯:

      標簽:

      免責聲明

      頭條新聞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