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綜合 > 正文

      中山大學“國際傳播與文化交流跨學科論壇(2023)”圓滿舉辦

      2023-05-15 17:45:31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資料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梓)5月13日,由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和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聯合主辦的“國際傳播與文化交流跨學科論壇(2023)”在中山大學南校園學人館舉行。

      會議邀請了新聞傳播學、外國語言文學、區域國別學、旅游學、藝術學、經濟學等領域學者,以及在《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青年報》、澎湃新聞、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羊城晚報》等主流媒體從事國際傳播一線工作的專家參加,圍繞如何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展開了深度交流。

      參加“國際傳播與文化交流跨學科論壇(2023)”的嘉賓。 主辦方供圖

      在主旨演講環節,9位專家從對外話語體系建構、出版與跨文化傳播、生活美學與城市傳播、國際傳播理論建構、技術與國際傳播創新等多角度切入,探討了國際傳播和文化交流的相關議題。

      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于運全教授認為,國際傳播應秉承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創新話語概念,遵循融通中外的傳播規律,建構共情、共通、共享的新時代中國話語體系。

      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副主任王恬分享了人民日報英文客戶端的國際傳播實踐,認為中國可通過“超越文化隔閡建構理解橋梁、規避話語陷阱重塑議程設置、數據可視呈現打造深層影響、延伸媒體觸角提升算法性能”4個角度提升國際傳播能力。

      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輯董時從青年的傳播實踐切入,發表了對構建新時代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的看法,強調要理解全球“Z世代”的特征,利用現有渠道培養國際傳播青年人才,突出國際傳播的“青年味兒”。

      復旦大學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副院長張志安教授概括了中國國際傳播面臨的四個障礙,提出城市是新時代國際傳播的新載體,城市國際傳播應超越“現代城市”的傳統敘事,實現城市正面積極價值觀的柔性傳遞。

      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鐘智錦教授從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和社交機器人3個角度探討了人工智能環境下國際傳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指出要利用技術策略和政策規制,引導技術向善、造福社會。

      分論壇一現場。 主辦方供圖

      當天下午的3場平行分論壇分別圍繞“國家形象建構”、“國際傳播實踐”和“國際傳播策略”等主題展開,24位學界、業界的專家學者參與了討論。

      主辦方表示,此次論壇通過學者與業界的跨界溝通、不同學科的觀點碰撞,對中國國際傳播的媒介環境、實踐現狀、發展前景進行了深入分析,就如何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創新國際傳播研究提出了真知灼見,體現了學界和業界的責任擔當與協同合作。

      責任編輯:

      標簽:

      免責聲明

      頭條新聞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