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綜合 > 正文

      揭秘大漠尋“艙”神器:是誰聽到神舟沖出“黑障”后的第一聲

      2023-06-05 07:50:07來源:中國青年報

      6月4日,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沐浴著清晨的艷陽,護送“太空出差”6個月之久的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返回地球,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


      【資料圖】

      “雄鷹報告,發現243信號!”這是載人飛船返回過程中的一條口令,相比“感覺良好”等人們所熟知的口令,它不受公眾關注,但對載人航天搜救回收技術團隊卻至關重要。

      “當返回艙沖破‘黑障’、打開降落傘時,就會發出243信號,這意味著飛船正在按照正常程序返回。”中國電科載人航天搜救回收技術團隊負責人宋磊說,在這個過程中,我國自主研制的系列定向儀就像“順風耳”,第一時間捕捉返回艙沖出‘黑障’后發出的首個信號,鎖定返回艙的準確位置并發出報告——“243信號跟蹤正常”。

      此次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首次載人著陸回收任務,基于定向儀提供的“信號跟蹤正常”關鍵節點信息,東風著陸場又一次實現“艙落人到”。

      “返回艙著陸回收是載人飛行任務的‘壓軸戲’,也是關乎任務成敗的關鍵一環。在最短時間內發現返回艙并營救航天員,是著陸回收任務的重中之重。”宋磊告訴記者,團隊自主研發系列定向儀產品,裝備在運輸機、直升機、搜索車輛、救助船舶等平臺上,能即時接收返回艙發出的“呼叫”信號。

      據他介紹,團隊研制的航天員通話電臺,是返回艙低空飛行時和著陸后,航天員與地面搜救力量話音聯絡的“保底”手段。主減速傘打開后,航天員通話電臺便接過測控通信系統的“接力棒”,確保航天員話音清晰地傳到北京飛控中心大廳。

      從返回艙變速進入返回軌道到推進艙與返回艙分離,從返回艙進入大氣層到安全著陸……神舟十五號從距離地面約400公里的空間站軌道返回,精準降落到東風著陸場,難度堪比“萬里中10環”。

      返回的每一步,都需要測控通信系統接力牽引,完成遙測、外測來接收和發送指令,觀測分析返回艙位置、速度、飛行姿態。在東風著陸場,中國電科研制團隊布設便攜站、機載站、車載站、固定站等站型及多型號衛通系統,編織致密安全的測控通信網,像“聽診器”“遙控器”“手機”一樣,實時測量飛行軌道,監測返回艙供電、溫度、氣壓等參數及航天員各項生理參數,實時傳送地面發出的指令,指揮返回艙變軌、調整姿態,實時傳輸話音、圖像數據,讓地面可以與航天員實時溝通。

      隨著“山海跟蹤結束”調度口令響起,測控點位操作方艙內掀起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這意味著神舟十五號返回艙成功穿越“黑障區”,度過了返程之路最危險的時刻。

      “航天器處于黑障區時,一切通訊都會中斷,地面指揮人員無法對其進行指揮聯系,這時地面測量雷達的持續穩定跟蹤顯得尤為重要,它能實時監控航天器的高度、速度、姿態等,確保航天器和航天員的安全。”宋磊說。

      在測控領域,“黑障區”持續穩定跟蹤一直是個大難題。從神舟十五號返回艙進入大氣層起,我國研制的測量雷達就如同“明眸”一般,擔負返回區首點截獲、黑障區連續跟蹤等任務,精準“看”到飛船在太空中的飛行軌跡。

      “我們的目標是‘艙落機臨’,但要在兩萬平方公里的東風著陸場里精準尋‘艙’,需要北斗導航提供精準的定位。”中國電科回收區北斗態勢系統總師劉超表示,返回艙降落傘彈出后,降落傘在風力作用下移動方向會有偏差,給著陸增加不確定性,這時需要回收區北斗態勢系統,幫助指揮中心實時監控地面搜救力量運動態勢,結合返回艙預報落點調度指揮地面搜救力量迅速反應,提前抵達可能降落的位置附近。

      搜救任務中,指揮部將搜索區域劃分為若干個網格,結合網格內異常天氣及晝夜不同時段環境特征,組織相應搜索救援力量。分散各方的返回搜救力量需要“智慧大腦”統一調度。

      “搜救很艱苦,但如果能通過我們的努力,用技術手段讓它不那么苦,我覺得便很有價值。”劉超表示,隨著北斗全球系統的建成開通,北斗導航的服務能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當前已進入北斗應用推廣的快速發展階段,他們將以此為契機,推出更多好用管用的北斗導航產品。

      責任編輯:

      標簽:

      免責聲明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