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0 18:49:17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即使在19世紀的歐美,鐵路也是現代性的生動而引人注目的標志。鐵路作為一種大規模的集成機器和技術系統,將觸角深深地伸入物理空間和精神空間,使現代性得以具體化。根據環捷的研究,晚清鐵路認知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是1835—1861年的鐵路認知起源階段。第二個是1861—1894年的鐵路認知增長階段。第三個是1894—1912年的鐵路認知轉向階段。
《晚清鐵路認知史論》書影。晚清時期,鐵路技術傳入中國并艱難起步,構成中國近現代科技轉型的重要一環。與當時歷經坎坷且成就有限的鐵路事業相比,鐵路認知的發展不僅貫穿于晚清史的整體之中,而且相繼回應了“鐵路是什么”“要不要建鐵路”“如何建鐵路”“鐵路怎么管理”等關鍵問題,本書分階段、有重點地展現了晚清鐵路認知發端與演進的圖景,并對既有關于鐵路起源、鐵路譯詞等的觀點有所突破。供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晚清至民國,繼明末清初之后,在中國近現代科技轉型過程中,開始了第二波“西學東漸”的潮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今天倒過來看歷史,清朝晚期的昏聵固然罄竹難書,但在衰敗之中還是開啟了一些轟轟烈烈的事業,留下了一些可圈可點的事跡。滿族這個騎馬射箭的民族,不僅有氣魄接手明末的爛攤子,擴大了中國的版圖,而且在晚清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許多個第一。洋務運動開啟了近現代產業,建立了尚屬先進的北洋艦隊,創辦了可以仿制“馬克沁”重機槍的金陵制造局,有了電報、鐵路,也有了留洋學生、獨立的報紙媒體,引進了紡織廠、蒸汽機、露天采煤設備、輪船公司、外國語學校;而到晚清新政,開辦了新學堂,興辦了近代實業,各省設立了咨議局,連幾千年聞所未聞的立憲改制也在著手籌備和實施。
當下中國仍處在踐行現代化的進程中。為了更好地前進,有必要厘清歷史,反思曾經的成功和曲折。回顧中國近現代科技轉型的軌跡,把歷史的考察與哲學的審思結合起來,應該是極有意義的工作。
近期,雷君環捷告知他的著作《晚清鐵路認知史論》即將殺青出版。能夠把他多年的研究和思考貢獻于世,這自然是十分令人高興的事情。
150多年前,以“堅船利炮”為代表的西方科學技術,成為中西文明碰撞和交流的重點領域。其中,鐵路亦于當時傳入中國并實現艱難起步,構成中國科技從傳統到近現代轉型進程中的重要一環。時至今日,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建設,中國鐵路經歷了蒸汽——內燃——電力的動力換代,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鐵網絡。中國鐵路無疑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不僅在經濟社會運行中發揮重大作用,而且擁有相當強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織中,追溯鐵路東漸的開啟之路,既是書寫中國鐵路史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面向未來必不可少的參考。
前人有關中國近代鐵路史的研究,雖已有非常豐碩的成果,但對鐵路東漸這一充滿矛盾和險阻的早期階段,仍然語焉不詳。受文獻缺乏等限制,較少看到聚焦鐵路科技史尤其是鐵路科技思想史的著作。環捷的研究正好選擇了這個鮮為人關注的領域。他發現,晚清時期的中國鐵路事業雖然起步較晚且歷經坎坷,成就有限,但是鐵路認知發端遠非末流。鐵路知識在華傳播其實很早,部分國人早就關注到“鐵路是什么”的問題。在鐵路事業發展遲滯之時,朝野上下圍繞“要不要修鐵路”和“如何修鐵路”等問題曾發生多次激烈爭議,使得彼時的中國鐵路史更顯著地表現為鐵路認知史。
即使在19世紀的歐美,鐵路也是現代性的生動而引人注目的標志。鐵路作為一種大規模的集成機器和技術系統,將觸角深深地伸入物理空間和精神空間,使現代性得以具體化。因此,環捷努力闡釋鐵路在近代中國人走向現代化(近代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非常有啟發意義的。難能可貴的是,環捷認識到,由于鐵路集中體現了經濟、社會和文化現代化的功能,鐵路認知的發端與演進將會反映科學技術如何“形塑”相應的思想觀念,從而折射出現代性在近代中國話語與思想體系中的獨特演進路徑。
在我看來,環捷這本著作不僅回答了中國早期鐵路認知史的一些重要問題,而且為中國近代科技轉型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別開生面的案例。
根據環捷的研究,晚清鐵路認知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是1835—1861年的鐵路認知起源階段。該階段的主要問題是:鐵路是什么?鐵路叫什么?據考證,我國數千年來并無“鐵道”一詞,鐵路工程和鐵路概念在中國也并非原生的。對鐵路的技術認知最早是傳教士傳播的結果,但被傳播并不等于被動。中國人鐵路認知的發端包含了主動選擇、構建和轉變。
第二個是1861—1894年的鐵路認知增長階段。該階段亦即洋務運動時期,其主要問題是:要不要建鐵路?如何建鐵路?這一時期鐵路認知增長的主要線索,是從“一體防范”到“自強要圖”的逐漸轉變。“一體防范”乃凝縮疑懼外人的心理,對興辦鐵路多所掣肘,中國鐵路事業因此一波三折,遲緩了好幾十年。就是否修建津通鐵路激烈爭辯之后,上諭才確認鐵路是“自強要策”,可以“毅然興辦”。
第三個是1894—1912年的鐵路認知轉向階段。該階段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建鐵路?鐵路怎么管理?甲午戰爭失敗后興起學習日本的潮流,鐵路認知領域也受此影響,譯詞“鐵道”的起源和傳播即有此意,并出現了轉向的代表人物,如曾鯤化等。
本書回應了許多與科技思想史相關的問題,比如鐵路知識何時東傳、如何東傳,鐵路認知如何在華實現初構,在不同時期經歷了什么樣的轉變,代表性的人物有哪些,背后反映了何種科技觀,鐵路認知如何影響鐵路事業的發展及社會風氣的變化,上述問題又如何形成合力,思想觀念的轉型又如何推動科技轉型,進而激發社會轉型。
科技轉型的觀點認為,近現代中國的有識之士實踐“師夷長技”的精神是實現中國科技與現代科技并軌的關鍵。鐵路在中國的起步,鐵路與中國社會的互動效應,鐵路認知的發展,在中國近代史中恰是較適于把握的線索,同時又能反映出對先進科技的傳播、對先進科技體制的移植和對現代科技教育的倡導。晚清鐵路認知的發端與演進,確可作為科技轉型理論的生動案例。
環捷在本科階段曾經接受過良好的哲學和史學訓練,在攻讀博士時又非常勤奮努力,很早就表現出很強的研究能力和突出的見識。閑言少敘,謹通過上面一些話,表示祝賀,并期待他更多有價值的成果問世。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本文經授權摘編自《晚清鐵路認知史論》一書序言,現標題系編者所加)
責任編輯:標簽:
晚清至民國,繼明末清初之后,在中國近現代科技轉型過程中,開始了第二波“西學東漸”的潮流。
今日,周杰倫起訴網易不正當競爭的消息沖上熱搜。從公開信息來看,網易云音樂等平臺并未獲得相關周杰倫...
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學127周年校慶活動上,教授、科學家們站上了前排中間位子,而校領導、政府領導卻坐在...
4月9日晚,北京,國圖藝術中心音樂廳,在恢弘的終曲《世界一家》中,掌聲久久不息。由青年指揮家金剛執...
4月8日,開設在北京懷柔雁棲湖畔國家會議中心腹地的30db藏書房,拉開了開幕季系列主題活動的序幕,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