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3 21:39:49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資料圖)
《大地中國》書影。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的重要開創者之一侯仁之先生有言,歷史地理是“昨天、前天的地理”。這部歷史地理通識將歷史的時間體系納入地理空間,依循山河地理,分成二十六個專題,講述歷史上的那些事,城市、農田、牧場、道路、關隘、江河、集市、寺廟,每個題目都是大地上的一塊耀斑,雖然不能涵蓋大地,卻有著地理的魅力。供圖:文匯出版社·新經典·琥珀
大地上有什么,除了我們平日觀望的風景,還布滿了人類的足跡,從往古到今天,走過了漫長的歷史。
回顧人類印在大地上的那些足跡,幾乎涵括了歷史中的所有場景。大地是我們的立足之地,也為我們提供了衣食之源。其實,人類所有的活動都沒有離開過大地,從每一項具體的生產活動到抽象的哲學思考,即使今天我們已經走向太空,但最終服務的仍是腳下的大地。正是如此,以大地為落點,我們看到的不僅有謀求衣食之需的生產行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技術創造,還有交融在歷史天空之下的政治、軍事。大地上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周圍,每一段過往印在大地上,形成一道道色彩斑塊,許許多多的斑塊構成了大地萬花筒。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置身其中的我們,也許面對浩瀚的歷史文獻、考古發掘的各類器物不覺稀奇,因為那是從兒時即已感知并伴隨我們一生的國家文化底蘊,聽多了,看多了,就會覺得天經地義,本該如此。豈不知世界上只有四個文明古國,能夠將自己國家的文明追溯至一萬年前的并不是所有的國家。正是如此,言必稱古希臘成為很多西方人的習慣,那也許是希圖在文化的光環下獲得一些歷史的慰藉。歷史不能再造,過去沒有的就意味著永遠不會有;未來卻是可創造的,誰也無法預知未來誰將成為世界的主角。面對中國的過往,我們再次搖動大地萬花筒,在歷史的積淀中提取幾種顏色。
在大地萬花筒的多元色彩中,我選擇了歷史地理,并將二十六個專題匯集在《大地中國》中。侯仁之先生告訴我們,歷史地理是“昨天、前天的地理”,今天大地上所有的一切都存在“過去時”,無論山川湖泊,還是城市鄉村,都在時光的流程中從過去走向現在。
地理學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并不是從來如此,但毫無疑問的是,納入地理學的知識是最古老的。兩百多萬年前,人類的遠祖立足在大地上,他們尋找食物,選擇住所……在所有一切維系生存的活動中,首先獲得的是地理知識,山在哪,水在哪。就這樣人們踏出一條條道路,有了原始聚落,有了農業,大地上原本就有的山川湖泊間,又添加了許多屬于人類創造的聚落、農田,于是古代地理學就在古埃及人、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人、古希臘人、中國人、古印度人、波斯人,以及阿拉伯人手中成為體系,此后經歷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19世紀,近代地理學終以科學的姿態立于學術之林。
大地上的一切通常歸為地理學的研究范疇,而地理學又分為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兩大分支,無論學科如何劃分,其實真正研究的內容大凡是這樣幾類地理問題:第一,大地上原本就有的,如山地、河流、湖泊、沙漠、冰川等;第二,由人類創造的地理景觀,城市、聚落、道路、工礦、農田等;第三類,在人類對于山川地貌應用中產生的地理,落在大地上卻并無清楚的標識,政治、軍事地理均具有這樣的特征;第四,通過人類自身行為而構成的地理現象,最為典型的是社會地理、文化地理。無論哪一類地理問題,均具有無形或有形的空間,它們的形成、發展與變化規律,無疑是大地上最值得關注的現象。
歷史地理將地理學的研究拉向過去,這門帶著時間與空間雙重屬性的學科將歷史的每一個瞬間落在大地上。收入《大地中國》中的二十六個專題,涉及歷史地理各個領域,用不同的視角講述著大地上的故事。
(作者系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歷史系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歷史農業地理、環境變遷與鄉村社會地理,其主講的課程“中國歷史地理”2008年獲評國家級精品課,2019年獲評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021年被教育部列入第一批國家一流課程。本文經授權摘編自《大地中國》一書前言,現標題系編者所加)
責任編輯:標簽:
《大地中國》書影。歷史地理將地理學的研究拉向過去,這門帶著時間與空間雙重屬性的學科將歷史的每一個...
近期網絡上,津城爆火的不但有各式各樣綻放的繁花、絡繹不絕的人群,還有接二連三的喜訊。
日前,由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主辦的“復旦科創先鋒論壇”以“BeyondChatGPT:大型語言模型引發的時代變革”...
近日,一則“清華北大在校生五一可到淄博免費游”的消息,引發了眾多網友關注。
據浙江省政府網站“浙江省民呼我為統一平臺”消息,近日,多位網民留言不建議藝人徐崢作為嘉賓參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