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焦點 > 正文

      全球視點!“打工人”周平均工作48.7小時,意味著什么?

      2023-04-19 11:56:55來源:澎湃新聞

      4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3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從就業人員工作時間來看,今年3月,全國企業就業人員(以下簡稱“企業員工”)周平均工作時間48.7小時,環比2月的47.9小時增加0.8小時,與去年3月的47.3小時相比增加1.4小時。


      (相關資料圖)

      相比于GDP增速、CPI增速、就業率等指標,企業員工周平均工作時間看似一個不起眼的數據。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工作、生活、休閑等多重需求平衡的考慮,尤其是近年來人們對于休息權的重視和討論,都使得工作時長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

      因此,“打工人”周平均工作時間48.7小時,且環比與同比都有所增加,引發熱議就不難理解。探討這一現象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很有必要。

      工時長了,或是經濟進一步回暖的表征

      周工作48.7小時的靜態時長,和同比增加1.4小時、環比增加0.8小時的動態增幅,如果放置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看,從其各自所處的時間坐標軸中考量,是有原因的。

      2022年3月,為了更好應對新冠疫情,全國多地采取了必要的管控舉措,如減少人員流動、公共交通暫停服務、一定程度的停工停業等舉措,部分企業人員要么居家辦公,要么暫時停業,如此必然會造成工作時長的下降。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從復蘇跡象明顯,到一路按下發展“快進鍵”。企業快速復工復產,機器和流水線開足馬力運轉;地方政府組團海外“搶訂單”,加快項目審批進度,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拼經濟”,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積極行動。也正是在這種拼勁下,我國一季度經濟才交出同比增長4.5%的漂亮“成績單”。

      一邊是宏觀經濟層面的快速、加速“回血”,一邊是去年同期被壓縮的工作時長,“同比增長”幾乎是必然的,“增長1.4小時”也是符合預期的。

      環比增加0.8小時,則從微觀上反映出我國經濟態勢的持續穩步向好。一個數據是,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9%,比1-2月份加快1.5個百分點;環比增長0.12%。這意味著,眾多關聯企業生產保持在持續“踩油門”狀態。如據媒體報道,某新能源企業生產計劃已經排到了年底。

      從常識而言,隨著企業經濟生產活動的提速增量、需求訂單的快速增加,在基本人員數量沒有大幅增加的情況下,為了趕工期,加快供應,企業員工工作時長也會相應增加,0.8小時也是相對合理的增幅。

      可以說,企業員工周平均工作時長及其同比、環比對照,也是經濟進一步回暖的表征,它或許不像GDP等數據一樣直接、直觀,但也是扎扎實實的參照標桿。對于勞動者個人來說,如果能以多一些的工作投入,讓錢包更“厚實”,多數人是愿意接受的。

      做好兜底保障,兼顧企業發展與員工權益

      我國《勞動法》規定,國家實行企業就業人員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

      但同時也規定,用人單位由于生產經營需要,經與工會和企業就業人員協商后可以延長工作時間,一般每日不得超過一小時;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在保障企業就業人員身體健康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三小時,但是每月不得超過三十六小時。

      周平均工作48.7小時,按照5天工作制折算,日均工作時間為9.74小時,雖然總體符合法律規定,但具體到個人,就意味著“打工人”加班的問題已相當突出。

      這一數據引發關注和熱議,原因在于,隨著個體權利意識的覺醒、經濟發展提供給個人選擇的多樣化、企業就業人員保障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對于超時長工作的容忍度在下降,對休息權和人性化管理制度的渴求在上升。這是完全正當的權利訴求,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是人,就是要讓人們逐步獲得全方位發展的空間,包括在工作、生活與家庭等多方面的平衡。雖然囿于各種主客觀因素,一些企業還不能實現8小時日工作制、40小時周工作制,但不斷朝這個方向努力,是不可逆的大趨勢。

      更具體點說,“周平均工作時間48.7小時”背后,更應注重沒有被統計在內的企業員工面臨的“隱形加班”“法定節假日被強制加班”“加班沒有加班費”,過度加班導致員工身心受損卻難以獲賠,超負荷加班猝死后工傷認定難等問題。人們提倡“多勞多得”,但不等于不要健康、犧牲休息權。

      這些群眾反應集中、吐槽聲量大的職場頑疾,需要被看到、被重視,并要通過進一步激活立法、司法和勞動部門的常態化監管,最終在企業層面形成約束力,讓企業員工感受到付出與回報成正比,感受到身為勞動者的尊嚴和體面。

      綜合考量員工工作時長、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平衡關系,給予勞動者更多的休息時間,引導企業以技術創新、工作產出效率提升等多重方式替代單一工作時長管理模式,既關系到進一步提升全社會消費意愿和能力,關系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從根本上說,也是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的必然要求。

      責任編輯:

      標簽:

      免責聲明

      頭條新聞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