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焦點 > 正文

      世界觀察:鄉村女性數字就業“清澗實踐”:黃土地上,“數字化”帶來新的就業選擇

      2023-04-19 12:53:27來源: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網北京4月19日電(記者 安俐)兩年前對AI一無所知的李阿倩不會想到,如今,她會成為一名專業的AI數據標注師導師,奔赴各地培訓新員工。出生時因大腦缺氧,下肢落下殘疾的張敏,在求學和工作中遇到過不少困難,成為人工智能訓練師兩年多,工作中積累的成就感,讓她更有底氣面對生活中的挑戰……隨著數字中國、數字鄉村戰略的推進,中國數字化的發展場域正逐漸從城市拓展到鄉村。

      陜西省清澗縣位于黃土高原腹地,曾是呂梁山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20縣之一,2020年脫貧摘帽。為助力脫貧攻堅,2019年10月,在國家衛健委的協調引進下,由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螞蟻集團、螞蟻公益基金會等發起的數字產業孵化項目“AI豆計劃”落地陜西清澗,與當地政府合力幫助女性、返鄉年輕人等做數據標注師,助力當地就業。如今,借助“數字化”的翅膀,越來越多的人成為“新興職業者”,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在4月18日舉辦的“數字木蘭”女性發展年會上,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秘書長董葵建議,應該充分挖掘數字經濟紅利,有效地幫助鄉村女性破除參與經濟活動的障礙和挑戰,滿足她們在實現個人價值、實現全面發展方面的新需求。


      (資料圖片)

      首屆“數字木蘭”女性發展年會上,來自各地的“數字木蘭”代表和各界專家學者齊聚現場參會。主辦方供圖

      “逆行”訓練機器人,小縣城涌現大批“數字木蘭”

      “數據標注師類似于人工智能的‘老師’,教AI認識人類社會,從而讓自動駕駛、工業生產等工作更智能。”新員工培訓課上,李阿倩邊講邊帶領員工操作著電腦。

      李阿倩來自陜西清澗,為了獲得更好的教育,她在小學時就被父母送至西安求學。大學畢業后,她開過奶茶店、做過采購、干過運營、還做過財務。雖然每天忙忙碌碌,但她始終覺得,“自己像大城市的隱形人”。

      2020年,李阿倩隨父母回到了家鄉陜西清澗,在這個常住人口僅11萬多人的西部縣城做起了人工智能訓練師。3年多來,她不僅獲得了穩定的收入,還逐步成長為管理者,收獲了很多認可。2020年,人社部發布的數字職業中,“人工智能培訓練師”赫然在列。這一消息讓李阿倩有了種“被認可”的喜悅,“AI數據標注是一個持續發展的行業,前景無限,我很自信。以前連人工智能訓練師是啥都不知道,回過頭看,要從心底感謝自己當初的決定。”她說。

      工作中的李阿倩。本人供圖

      從一無所知到成為從業者,李阿倩不是第一個。2019年以來,在當地政府的大力引導,螞蟻集團、螞蟻公益基金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等社會力量的支持下,僅在清澗及周邊的子洲、永和、延川、綏德,就已經建立了5個數字就業中心,超600名鄉村女性、返鄉青年等,借助數字化在地就業,開始了鄉村女性數字就業的“清澗實踐”。

      2021年,華中師范大學農村研究院農村婦女研究中心做的一項農村女性調研顯示,65.5%的受訪者希望經濟獨立,賺到更多的錢。53.9%的人希望提升自己的技能,找到一份有發展前景的工作。鄉村遇上數字化,女性群體在就業上找到了新路徑,“數字木蘭”們成為家里頂梁柱、鄉村振興主力軍。專家認為,這體現了農村女性群體越來越集中的就業需求。

      清澗一帶的5個數字就業中心里,寶媽占比近6成,家門口的工作,讓她們有了事業,也照顧了家業,還通過互聯網進一步拓寬了眼界,與社會產生了連接。“在增加欠發達縣域女性非農就業機會上,數字經濟大有可為。”西安交大人文社會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楊江華在發言中說。

      在多年的觀察與實踐中,螞蟻集團首席可持續發展官、螞蟻公益基金會執行理事長彭翼捷見證著這種變化給鄉村女性帶來的成長和生活質量的提升。

      “曾經有一個女孩與我分享,她在團隊中學會了管理,成功地把要流失的員工留下來。還有一個女孩說她特別喜歡‘AI豆計劃’的團隊,因為每天都有在競爭中奔跑的感覺,我覺得有了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她干什么都能干成。”彭翼捷說。

      女性們在工作中的成長與感悟,還延伸到了生活的點點滴滴。“有一位媽媽很自豪地對我說,自己的孩子變得愛學習了,因為他發現媽媽以前只愛打麻將,但現在媽媽每天回來都在學習。孩子在送給媽媽的節日賀卡上寫‘媽媽愛學習,所以我也要學習’。我們的團隊里,很多女性的家庭地位和家庭關系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與改善,尤其是對孩子的影響越來越積極。”彭翼捷說。

      一個女性背后就是一個家庭。有專家指出,經濟的獨立提高了農村女性的家庭地位及自我認同。調研顯示,開始善待自己的農村女性,還開始給孩子更多陪伴及更多教育投入。這形成了良性循環:媽媽好,孩子就好,孩子好,媽媽更好,全家的小日子也開始好起來。

      實地調研時,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賈楠對這套鄉村女性數字就業的“清澗模式”給出高度評價,“數字標注師和人工智能訓練師為鄉村婦女的就業開辟了一個新天地,也為解決落實國家新人口生育政策、保障女性權益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與路徑”。

      作為在欠發達縣域引入新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的一個現實案例,賈楠稱“清澗模式”使人們看到了西部地區融入數字經濟的可行性,顯示了這些地區如何圍繞數字平臺、借助數字技術、創造數字商品和服務的就業方式的廣闊空間。“‘清澗模式’對欠發達地區和鄉村振興的產業引進,以及解決這些地區農民、農民工以及女性人口這些弱勢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提供了非常好的可借鑒經驗。”

      女性之外,各地數字就業中心還發揮筑巢引鳳的作用,持續吸引高學歷人才回流。以永和基地為例,項目啟動時,基地專科及以上學歷的大學生僅為個位數,其中還包括一名縣政府派駐到企業的管理者。成立2年多來,該基地員工中專科及以上學歷大學生占比已經超過30%。呂梁山區5個數字就業中心在崗的621名員工中,專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總體占比已經接近7成。

      “中國2800多所高等院校里,只有800所是本科院校,還有2000所是大專、普通院校,這些院校的學生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我們要辯證看待,不同教育水平的人城鎮化路徑是不一樣的。”西安交大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江華評價說。在他看來,對于中專、大專普通本科的學生畢業生來講,能夠借助這樣的數字就業機會,進入地級市、縣級市,既解決就業,同時也解決家庭教育的需要是雙贏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擺脫大城市競爭壓力,陸續在縣域工作落戶,成為縣域發展新的推動力。

      “清澗實踐”為助力鄉村均衡發展提供樣本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推動數字化應用場景研發推廣。如今,數字技術正在推動中國鄉村深刻變革,為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全面賦能,著力解決農業生產效率低下、鄉村資源匱乏、鄉村治理環境復雜等諸多制約條件,為鄉村發展找到新出路。

      從點到面,鄉村女性數字就業的“清澗實踐”充分抓住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產業機遇、充分發揮片區協作優勢,為鄉村女性數字就業提供了成功樣本,還為社會企業模式在鄉村振興領域的應用提供了生動示范。

      彭翼捷介紹,在項目成立之初,選模式就是“AI豆計劃”的一個難題。“我們當時對于選擇什么樣的模式進行了激烈的探討。做幫扶最簡單的模式,就是捐贈,我把錢捐給你們,然后給你們一些技能培訓,然后就完成了。但后來我們覺得,這個其實就是一次性的幫扶,要想地方能夠長期發展,我們覺得一定要在當地留下一個實體。經過反復論證,我們選了社會企業模式”。

      在螞蟻公益基金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地方政府等多方的努力下,清澗愛豆用了半年多制定了公司一系列規章制度,包括公司一整套企業文化、組織架構、崗位職責、工作紀律、辦公禮儀、保密規范、培訓錄用、考核考勤、薪酬福利、財務管理、衛生保潔等管理制度。其中,公司章程明確規定,要將不低于80%的營收用于員工薪酬福利,同時公司利潤中拿出固定比例用于社會公益,確保在基本的運營成本外,盡最大可能將收入用于員工福利、回饋社會。實際執行中,清澗愛豆用于員工薪酬福利的收入占營收的近90%。

      通過清澗愛豆公司選址,也能看出這家公司要做一家社會企業的初心。從公司出來僅隔一條馬路,就是清澗最大易地搬遷安置小區。優先招募脫貧戶、留守婦女、殘疾人等群體,從一開始就被列入了企業招聘準則。清澗愛豆科技有限公司實際在崗員工中,防返貧重點人口占比高達68.07%,包括了脫貧人口、低保人員、殘疾人、單親家庭、零就業家庭、大病重病家庭等。通過為這些人口提供新職業技能培訓、提供數字就業崗位等,助力重點人口增收致富。

      不同于農業和工廠流水線等就業機會,“AI豆計劃”培訓的數據標注工作更注重技能,受人員體力、健康情況限制更少,工作時間和地點也更加靈活,為女性、殘障等特殊人群就業帶來了更多包容性機會。目前所有在崗員工中,女性總體占比66%,殘障員工占比超2%。隨著業務不斷熟練,各數字就業中心員工收入穩步增加,多人月入過萬。

      清澗之外,為幫助其他縣域發展數字經濟,2020年,清澗愛豆還啟動了片區拓展計劃,通過直接成立子公司或遠程孵化的方式,幫其他縣發展數字產業。各數字就業中心還通過片區協作把片區力量有效整合,聯合參與市場競爭,欠發達縣域數字就業中心有了更大的市場實力。

      據了解,截至目前,呂梁山區系列數字就業中心已先后承接了螞蟻、高德、阿里云、蜂鳥配送、網商銀行等公司的70多種數據標注業務需求。黃土高原上的清澗,因為數字就業,已在該領域走在了時代前列。

      (*為保護采訪對象隱私、文中張敏為化名)

      責任編輯:

      標簽:

      免責聲明

      頭條新聞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