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焦點 > 正文

      上海交大在超導領域獲重大進展 開辟基礎研究特區讓青年學者挑戰“不可能”-世界信息

      2023-04-24 06:39:49來源:中國青年報

      圖為“費米面”與半滿水瓶中的水表面對比。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圖為賈金鋒院士在實驗室工作。受訪者供圖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賈金鋒、鄭浩團隊的“實驗證實超導態‘分段費米面’”科研成果入選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這項聽起來晦澀難懂的成果,是基礎科研領域一項重大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賈金鋒介紹,團隊2012年制備出了“拓撲絕緣體/超導體異質結”,證明了該體系為拓撲超導,并在其中觀察到了人們長期追求的馬約拉納零能模。這次的成果是在該體系中發現的新現象,是對該體系持續不斷研究的一種回報。

      研究團隊在超導材料中實驗并證明了“分段費米面”的存在,這種碎片化的費米面,能使得原本只能“零電阻雙向導電”的超導材料具備“零電阻單向導電”的特性,這種超導材料有望被用來制作“超導二極管”,并應用于科學界遐想已久的“超導計算機”。

      令人無限遐想的“超導計算機”

      在不少人看來,“超導計算機”是最令人遐想的一件好東西。計算機從最早使用真空二極管到后來使用半導體二極管,經歷了兩次大革命。但如果能用超級擅長導電但又不發熱的超導體來給計算機導電,那“發熱”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人們日常使用的手機、電腦,用得時間長了就會產生發熱的問題。這種發熱,不僅會使得電器設備容易產生故障、減損使用壽命,還會浪費電。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發熱,主要是因為手機、電腦等使用的普通導體有電阻,因此在導電的同時會發熱。曾有科學家把一個生雞蛋敲碎了放在一臺大型電腦的CPU主機板上做實驗,這種因普通導體帶來的“發熱”甚至可以把雞蛋煎熟變成荷包蛋。

      “發熱”在計算機領域著實是件麻煩事:普通家用的計算機裝個小風機能勉強解決一些問題。但到了大型超級計算機那里,發熱就成了大問題。為了節能,世界各國都把大型計算機數據中心建在天氣涼爽的地方,比如我國就采取了“東數西算”的辦法,把大型計算機中心都放在西部,因為那里夏天氣溫低。不僅在計算機領域,高壓輸電線供電領域,也同樣適用。我國現在用的高壓輸電線都是普通導體,電從發電廠傳輸到個人用戶家里的過程中,一部分電能因為導線發熱被浪費掉了,如果換成超導輸電,能夠節省大量的能源。

      超導現象在1911年被發現,科學家發現,超導體不僅可以做到“零電阻導電”,還不會產生一丁點的熱量。好幾代物理學家前赴后繼地針對超導體進行研究,產生了大量的重要學術成果,這些針對超導體的研究僅諾貝爾獎就得過5次之多。

      也因此,“超導計算機”成為科學界研究的一個高地,也是各國物理學家的“必爭之地”。不過制備超導計算機,一個不確定的因素是——能否把“零電阻雙向導電”的超導材料,變成“零電阻單向導電”?如果不能,那對它的一切遐想和努力,基本都會付諸東流。

      超導體中能否產生“費米面”

      1965年,德國物理學家Peter Fulde曾做過一個理論語言:如果讓超導體中的庫伯對動起來,增加其動量,就能導致庫伯對破裂,進而在超導體中產生出一種特殊的“分段費米面”。這種費米面,能使得超導體實現“單向零電阻導電”。

      然而,這僅僅是一個理論預言,58年來從未有實驗驗證過它的可能性。盡管科學家早已認識到這種猜測的重要性,但沒人能證實它的準確性。

      “費米面”是凝聚態物理學中的一個專用詞,它是倒易空間中的表面,在零攝氏度下將占據電子態與未占據電子態分開。形象地說,它就像是裝在礦泉水瓶中的水的那一層“表面”。普通導體,都具有費米面。而超導體雖然零電阻導電,但卻沒有費米面。因為超導體中承擔導電任務的不是單個電子,而是兩個電子組成的庫伯對。

      Peter Fulde預言的超導體中的“分段費米面”,其實就是一種碎片化的費米面,不如普通導體中的費米面完整,卻能帶給超導體珍貴的“單向零電阻導電”特性。實現“分段費米面”在實驗上十分困難,雖然一直有人嘗試,但未能取得突破。

      賈金鋒、鄭浩團隊與麻省理工學院傅亮團隊合作,設計制備了拓撲絕緣體/超導體(Bi2Te3/NbSe2)異質結體系,借助超導近鄰效應在Bi2Te3中誘導出超導,得益于Bi2Te3拓撲表面態的費米速度極高的獨特優勢,只需要很小的庫伯對速度,就實現并觀察到了預言中的“分段費米面”。

      他們的研究表明,擁有“分段費米面”的超導體,可以實現正向零電阻導電,反向非零電阻導電的獨特現象(約瑟夫森二極管效應),可以用來構建超導計算機,實現無能耗的高效計算。另外,還可以為有限動量超導、庫伯對密度波等很多具有重要物理學理論研究價值的課題,提供關鍵的研究載體。

      把“異想天開”變成“可能”需要時間

      賈金鋒告訴記者,這項成果的誕生,與上海交大多年來對基礎科研工作長期、穩定的支持分不開,“我從進入上海交大工作開始,就一直在做這個體系的研究,我帶的學生亦是如此。如果沒有學校長期、穩定的支持,我們做不到這些。”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源頭,在推動國民經濟發展、解決“卡脖子”問題,在國際競爭中爭取話語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包括物理學科等在內的基礎研究領域,上海交大開辟了一個“基礎研究特區”。這個特區給了科學家,尤其是像鄭浩這樣的青年科學家充足的時間“折騰”。

      這里的“基礎研究特區”,有實實在在的經費和評價制度來支撐。

      上海交大科研院院長曾小勤介紹,基礎研究特區的專項經費有2億元,其中1億元來自上海交大,1億元來自上海市科委的支持。這項計劃把科學家們的研究分為A、B、C三大類。其中A、B類為國家級重大基礎科研項目,資助經費為500萬元以上;C類為青年探索基金,鼓勵35歲以下青年教師做一些有可能不產出成果、但意義重大的“高風險項目”,資助經費為50萬元。

      至于一個項目是否值得學校對其進行“投資”,則由該領域院士作為“項目專員”,邀請國內外同行專家進行評議。“考慮到學者們不擅長申報、匯報,這會占用他們很多時間,我們評審一次,就會提供長期、穩定的支持。”曾小勤介紹,以C類青年探索項目為例,申報者實際上只需要提供一份1000字左右的項目內容說明即可,“不看你寫過多少論文,主要靠同行專家、項目專員評議,看你的研究內容是否真的要解決一些基礎研究領域前沿的、有突破性的問題。”

      據悉,目前上海交大的“基礎研究特區”計劃已經支持了6個B類項目和19個C類項目。“這些項目沒有中期評估,經費采取包干制。結項評價以同行評價、代表作評價為主,過程管理相對簡單。”曾小勤說。

      鄭浩告訴記者,在物理研究領域,這種長期、穩定的支持尤為重要,“我們物理學家喜歡透過現象看本質,也喜歡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比如要讓超導材料擁有費米面,原本就是一個異想天開的事情。要證明它可行,需要時間。”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

      標簽:

      免責聲明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