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焦點 > 正文

      熱消息:大流行過去了,我們不退場,向前看 | 周末談

      2023-05-07 21:40:56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資料圖)

      5月5日臨睡前,我隨手拿起手機,想刷刷微博看看有什么新鮮事。一條字數不少、看起來還有些拗口的熱搜條目,立時映入我的眼簾。我瞇起眼睛,確認自己沒有看錯,才反應過來,這是一條何等重要的“大新聞”。話題內容赫然寫著: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正式公布這一消息的,正是自疫情發生以來就常在國際新聞上露面的“老熟人”——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賽。

      和大多數人一樣,我對流行病學專業知識沒有多少涉獵,如果不去百度,我甚至不知道什么情況才算得上“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但是,在媒體對這則新聞的報道與網友們的反應中,我隱隱約約察覺到了一種氣氛。在這種氣氛下,千千萬萬個聲音共同匯聚成一句回響——久經跋涉、歷盡風雨,我們終于走到了某段旅程的終點。

      第二天早上,當我再次打開手機,張文宏醫生凌晨發布的博文已經傳遍了整個朋友圈。在這段不長的文字中,張文宏醫生沒有對疫情本身做太多分析,而是更多描述了自己的感受、社會的關切,以及我們應當如何面對未來。相比于冷冰冰的專業術語,他以普通人更好理解的方式詮釋了這則新聞的意義:“病毒還會存在,大流行已經過去。就疫情而言,全球已經同此冷暖。”在博文的最末,他則寫道:“無論生活是艱難還是容易,只要我們不退場,終會看到我們期待的未來?!?/p>

      一句“大流行已經過去”,讓多少人心中的大石倏然落在了地上。3年多時間里,我們已經習慣了從新聞里聽到“大流行尚未結束”,一時間聽到這樣的好消息,反倒讓人有些不適應。不過,說來頗為耐人尋味——疫情剛發生時,我們幾乎每天都企盼著大流行結束,情緒隨著確診病例數字的變化不斷起伏;可當大流行真的結束了,大多數人的心境卻都比預想中平靜得多。走出家門,我們還是會帶上口罩、視情況決定是否佩戴,昨天和今天,好像并沒有多少根本性的不同。

      回到2019年那個平凡而又熱鬧的初冬,沒有誰能想到,我們未來的生活將被一個直徑只有幾十到上百納米的小小病原體徹底改變。席卷全球的疫情,感染了數以億計的人口,也為這個世界帶來了許多無法抹去的創傷。但人類社會并沒有坐以待斃,面對病毒的威脅與挑戰,從個人到集體,從國家到國際組織,我們以不同的方式盡了各自所能盡到的努力。這些努力讓我們度過了最艱難的日子,研發出了有效的疫苗和防疫手段,等來了相對不那么兇險的病毒變種,最終使我們走到了今天的終點。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漸漸不再像起初那么驚慌,對疫情的存在變得習慣,并親自參與了社會的復蘇。因此,我們既對“大流行結束”有所預期,也不會因此就徹底放松防備。我們知道,這只是一段旅途的終點,新冠病毒依然會繼續影響人類,而在病毒之外,我們也還有太多挑戰需要去應對。這種“平常心”,讓我們能以更平和的心態、更穩健的步伐在生活的道路上前進,走過下一個、下下個關鍵節點。

      前段時間,高分電視劇《漫長的季節》在社交媒體上刷屏,我在假期追完了整部劇,很喜歡主創團隊在這部作品中呈現的意象和表達。在這部劇的大結局中,曾是火車司機、在時代與命運的車輪下失去很多、變成出租車司機的主角王響,在幻覺中看到了過去的自己,而他只是笑著向對方喊道:“向前看,別回頭?!边@句話是劇中角色經歷半生風雨之后,給自己留下的答案。在我看來,這也很適合作為我們在“后疫情時代”給生活標下的注腳。

      “向前看,別回頭”,并不意味著我們忘記了疫情留下的傷痛。過去三年發生過的故事,不論好的壞的,都將在我們的記憶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但是,時間不會停止流動,我們總是要繼續生活、繼續創造新的記憶,如此才對得起過去的自己。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我們或許是時候放下一些東西,昂首向前看。不妨相信張文宏醫生所說的:不論面對什么挑戰,只要堅持“不退場”,我們一定會看到期待的未來。

      責任編輯:

      標簽:

      免責聲明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