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焦點 > 正文

      青少年司法社工:為特殊少年按下人生“重啟鍵”

      2023-05-16 07:02:15來源:中國青年報

      罪錯少年參與實踐探索項目“城市歷奇”,徒步沿路整理共享單車。受訪者供圖

      李涵與一位未成年被害人談心,為其做心理疏導。受訪者供圖


      【資料圖】

      2023年3月,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共青團中央等共同推動完成的《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工作服務規范》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發布。這是我國在司法社會工作服務領域第一項國家標準。

      “‘國標’在未成年司法領域中,進一步明確了社工參與服務的入場資質,厘清了此前各地政法機關對于司法社工介入的混沌認識。”在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工作系教授熊貴彬看來,“國標”能夠改變之前一些地方對罪錯未成年人在司法分流中“一放了之”的困局,提升未成年人司法社工的專業化水平和規范化運作程度。

      據最高檢第九檢察廳有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司法社工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法治教育、心理疏導和教育矯治等服務,80個示范建設單位涉罪未成年人再犯罪率為4.7%,低于近5年來未成年人再犯率1.2個百分點。檢察人員攜手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累計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幫教服務8.5萬人次,累計為未成年被害人提供保護救助服務3萬余人次。

      ——————————

      “這孩子整天小偷小摸,屢教不改?!?3歲時因多次盜竊被行政拘留的趙立,在街坊鄰居眼里是名“慣偷”,16歲時他因伙同別人盜竊電動車被刑事拘留。為了讓趙立自力更生、徹底改掉盜竊惡習,檢察機關對他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并委托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務所85后司法社工李涵幫教趙立。

      2012年,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寫入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對罪錯未成年人的挽救、幫扶成為法律制度,司法社工對罪錯少年的評估,是檢察機關決定是否起訴以及法院量刑的重要依據之一。

      在李涵的幫助下,趙立被安排在未成年人觀護幫教基地當服務員,歷經8個月的法治教育、心理疏導和教育矯治,趙立順利度過附條件不起訴的幫教期,改掉了偷竊習慣。

      趙立只是李涵幫教的眾多未成年人之一。為迷途少年打開一扇窗, 為受害孩子點亮一束光。十余年來,李涵和同事為北京市5000多名未成年人提供違法訓誡、幫教、被害人救助等服務,服務過的未成年人中80%都能復工復學、回歸社會。

      司法社工像風箏的線,拽回迷途少年

      “第一次拿到3000元工資很開心,對他來說是一筆巨款,能養活自己了?!崩詈私獾?,趙立之后再沒偷過東西,開始自食其力了。趙立家庭經濟條件差,母親很早因病去世,父親沒有精力、能力管教他。五年級時,趙立被人打傷,他瞞著爸爸輟學離家出走。

      “沒人教育他偷東西不對,也沒有人關心他今天吃了什么、睡在哪兒?!陛z學后流浪在外的趙立偷了不少生活必需品,李涵稱,“罪錯未成年人出現問題行為的背后,折射出他們與家庭或學校相處不融洽、自我發展與社會要求存在矛盾或沖突?!痹趯?015至2019年服務過的900個未成年人數據分析統計后,李涵發現,年齡在14-18歲的未成年人中,有超過半數輟學;盜竊占近40%;故意傷害、尋釁滋事、聚眾斗毆等占25%以上。

      抽煙喝酒泡網吧、聚眾斗毆飆摩托……李涵幫教的另一位罪錯未成年人饒申,是個青春期叛逆型孩子。16歲時,饒申在所謂“大哥”帶領下“混社會”,因與圈內“兄弟”參與斗毆被刑事立案。饒申生活在離異家庭,父親整日酗酒,動輒打罵他,奶奶不聞不問,沉迷麻將?!八诩彝ズ蛯W校里得不到關懷,只能在另一個群體中尋找行為認同和群體歸屬?!崩詈f。

      “當這類孩子被關注和理解后,他的情緒會平靜下來,這時再和他交流?!痹诶詈磥恚屔孀镂闯赡耆宿D變為對社會有用、不傷害社會的人,以一種平等姿態建立信任、杜絕說教式溝通尤其重要。

      幫教饒申的10個月內,李涵帶他參加了不少活動。在“城市歷奇”實踐探索項目中,社工們帶著這些特殊少年,沿著北京地鐵線到大街小巷徒步、整理共享單車、撿拾垃圾、幫助陌生人等,帶動他們重新融入社會,這一項目由李涵在2016年發起,至今已開展了400余次。

      “我們就像風箏的線,只有讓孩子們適應、回歸社會,才能真正把他們從偏離的軌道‘拽’回來。”李涵還帶著這些孩子到養老院、兒童福利院、臨終關懷醫院等做志愿服務?!皠e學我做違法犯罪那么傻的事?!碑旔埳暾嬲\地勸其他同齡孩子不要像他過去一樣時,李涵注意到他在真正蛻變。如今,饒申在一家企業工作,還時常和李涵聯系。

      截至目前,全國各級團組織共培育、聯系青少年事務社工23.35萬人,近三成為青少年司法社工,活躍在社會調查、心理疏導等工作一線。

      從失控到自控,他們在用心改變

      “第一次吸毒在哪里?為什么會染上毒品……”面對辦案人員的詢問,涉毒少年范霖情緒十分低落,始終不肯開口。初次接觸范霖,李涵感受到他的防御心極強,李涵并未追問有關毒品的事,而是和他聊了聊當下能做的事及未來計劃。經過長達一年的幫教,順利度過附條件不起訴的范霖回到老家后,給李涵寫了一封信表示感謝,后來得知范霖考上大學,李涵很慶幸,“沒有因這件事影響他的一生,相信他以后再不會涉毒了?!?/p>

      豐富的幫教經歷,讓李涵感受到,涉罪未成年人像是車道上失控的小賽車,從失控到自控,能感受到他們在用心改變,“比如開始考慮找工作,哪怕從兼職開始,開始愿意回家多待一宿等等”。

      提及對罪錯未成年人挽救幫扶的目的,李涵認為,一個人出現行為失范,與所處社會關系緊密相關,如果不想辦法把其拉回正軌,反而將其排擠到社會邊緣、任其走到危險角落,會造成更多風險事件。

      熊貴彬對此表示認同。他建議,對于涉罪涉法、被侵害和涉入家庭矛盾中的未成年人,青少年司法社工要精準評估其風險因素、需求因素和保護性因素,“可使用評估工具如問卷或量表,社工根據評估結果,精準匹配相應的具體干預策略”。

      青少年司法社工扮演“知性慈愛母親”角色

      近年來,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總體上升。5年來,全國各級檢察機關共起訴侵害未成年人犯罪29萬人,年均上升3.6%。其中,起訴強奸、猥褻兒童等性侵未成年人犯罪13.1萬人。

      李涵曾為一個性侵案件中的未成年被害人于晨提供救助。那是一個暑假,北漂打工的于晨媽媽將12歲女兒接到北京,同居男友趁于晨媽媽不在時,侵害了她,心痛的于晨媽媽找到李涵求助。

      “被侵害的未成年人可能存在恐懼、焦慮等強烈情緒,需要及時開展心理援助,給予關懷與呵護?!痹诶詈亩啻螏椭?,于晨慢慢走出心理陰影,開始愿意和身邊的小朋友接觸。李涵為于晨找到了北京一所寄宿制學校,讓她逐步回歸正常生活。

      “如果司法體系扮演了‘嚴格公正的父親’角色,青少年司法社工則是‘知性慈愛的母親’角色。”熊貴彬分析說,對因犯罪、被侵害和家庭矛盾而陷入困境的孩子而言,社工需熟知其特性并采取科學專業、合乎情理和實踐理性的行動,給他們帶去溫暖、指引和希望。

      “一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行動,或許能幫助他們的人生出現轉折?!崩詈硎?,做這份工作有滿滿的價值感,“希望有更多人知道司法社工這個群體,也呼吁更多年輕人加入我們,共同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文中趙立、饒申、范霖、于晨均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先藕潔 韓飏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

      標簽:

      免責聲明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