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焦點 > 正文

      世界今亮點!發展“互聯網+護理服務” 七成受訪者建議加強上門護士的資質審核和把關

      2023-05-25 20:43:06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91.4%受訪者看好“互聯網+護理服務”發展


      (資料圖)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山

      “互聯網+護理服務”主要是指依托互聯網平臺進行線上申請,由醫療機構護士線下提供服務的一種護理模式。近日,國家衛健委就進一步穩定和發展護士隊伍,持續改善護理服務舉行了新聞發布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副司長邢若齊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擴大“互聯網+護理服務”覆蓋面,提高基層護理服務能力。對于“互聯網+護理服務”,大家有哪些看法?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00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1.4%的受訪者看好“互聯網+護理服務”的發展。受訪者最關心“互聯網+護理”的服務質量(68.1%),然后是上門服務安全性(63.8%)和操作規范性(61.8%)。70.2%受訪者建議加強上門護士的資質審核和把關。

      受訪者中,來自一線城市的占36.8%,二線城市的占39.4%,三四線城市的占17.9%,縣城或城鎮的占4.8%,農村的占1.2%。

      選擇“互聯網+護理服務”,受訪者最關心服務質量

      70后蔣蘭在北京工作,前段時間她的婆婆做了骨科手術,在后續換藥的過程中,她為老人在線上預約了上門服務。“以為是隨機指派護士,沒想到分配了做手術醫院的護士,服務過程很滿意。一次費用200元左右,雖然貴一些,但不用陪老人再跑一趟醫院,感覺挺省心的”。

      在山東省臨沂市某三甲醫院工作的馬凱表示,自己所在醫院及周邊醫院都開展了“互聯網+護理”業務,“對于老年人、失能群體來說,迫切需要這項服務”。

      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計2000多家醫療機構開展了“互聯網+護理服務”,為行動不便的出院患者、老年人等人群提供了7類60多項上門醫療護理服務項目。調查中,38.0%的受訪者使用過“互聯網+護理服務”,55.6%的受訪者沒有用過,但表示有機會會嘗試,還有6.4%的受訪者不打算嘗試。交互分析顯示,一線城市受訪者使用過的比例更高(45.6%)。

      在湖南省某市級三甲醫院工作的唐鴻認為,“互聯網+護理服務”對醫患雙方來說都是好事。“對于行動不便以及不愿意出門的人來說,可以在家享受上門護理服務,節省了去醫院排隊等候的時間,非常方便。對于醫護人員來說,通過提供上門護理服務,也可以增加收入。”

      對于“互聯網+護理服務”的便利之處,65.4%的受訪者認為可以節省就醫等待時間,57.3%的受訪者認為可以足不出戶享受服務,更加方便。其他還有:減少家屬陪護的壓力(56.1%),提供個性化的護理服務(50.1%),在家中護理,舒緩患者情緒(49.4%),節約費用(33.7%)和更加充分地利用醫療資源(25.2%)等。

      “大家比較關注上門服務人員的護理水平,醫院也需要加強培訓。”唐鴻說。

      在廣州某醫療科技公司擔任創新業務總監的鄭可涵感覺,醫護人員的人力普遍比較緊張,要提供上門服務,需要有相應的支持,也要有完善的管理體系。

      調查顯示,對于“互聯網+護理服務”,受訪者最關心的是服務質量(68.1%),然后是上門服務安全性(63.8%)和操作規范性(61.8%),其他還有:價格及付費方式(56.4%)、是否方便預約(46.3%)和服務項目及流程(35.8%)等。

      民調顯示受訪者越來越看好“互聯網+護理服務”

      00后張羽菲目前在北京上學,她的奶奶已經90多歲了,平時臥床,偶爾需要打針治療。雖然聽說過“互聯網+護理服務”,但她還沒有用過,“主要擔心家里環境不如醫院,如果上門服務過程中有什么情況,還需要再去醫院處置”。

      對于“互聯網+護理服務”,61.9%的受訪者擔心網約平臺與服務者之間的責任劃分不清,61.8%的受訪者擔心缺乏與醫院的對接,難以處置應急情況,61.7%的受訪者擔心上門服務的安全性。受訪者的顧慮還有:服務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52.7%)、病患的個人信息易泄露(51.0%)等。

      “上門過程中的醫療風險、安全問題等,是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普遍面臨的。” 馬凱認為,大醫院的醫護人員普遍更為繁忙,精力有限,單獨依靠某個醫院很難滿足區域內的上門護理需求。

      曾任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的周子君分析,患者使用“互聯網+護理服務”過程中,主要顧慮的是醫療風險問題,“比如輸液、換藥過程中,可能會有過敏等身體上的反應,如果在醫院,一旦出現這些情況,可以及時處置,但家中不具備相應的條件,所以在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時會評估患者的情況、風險等。”

      “現在在大城市,不少年輕人工作忙或不能陪老人去醫院,這些都是發展‘互聯網+護理服務’的剛性需求,但僅靠這些還不夠。” 周子君認為,未來“互聯網+護理”還需要不斷完善服務,明確收費標準,同時也需要大家轉變觀念。

      調查中,91.4%的受訪者看好“互聯網+護理服務”的發展。在2019年國家衛健委發布《“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方案》后,中青報社調中心曾進行了一項關于大眾對“互聯網+護理服務”的調查,結果顯示,77.8%的受訪者期待“互聯網+護理服務”的發展。四年時間過去了,隨著“互聯網+護理”的推進,大家對這項服務的信心也在增加。

      “可以建立統一的平臺,進行資源整合。”馬凱建議,由不同層級的醫療機構提供不同類型的“互聯網+護理服務”,“比如鄉鎮等基層醫院,負責相對簡單的拆線、換藥工作,相對復雜的插管、檢查等由三甲醫院做,實現業務上的協同”。

      唐鴻認為,上門服務的醫護人員的服務質量問題,也要得到重視。“可以建立評分系統,對提供服務的醫護人員進行評價,做得好的人可以獲得更高收入,也可以提升醫護人員上門護理的積極性。”

      對于發展“互聯網+護理服務”,70.2%的受訪者建議對上門護士的資質進行審核和把關,64.1%的受訪者建議建立患者的“互聯網+護理服務”電子健康檔案。其他還有:服務過程和結果便于追溯(59.9%),進一步明確和規范服務內容(56.2%),完善法律法規,細化責任劃分(54.5%)和加強對患者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的保護(40.5%)。

      (姚秀清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任編輯:

      標簽:

      免責聲明

      頭條新聞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