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焦點 > 正文

      世界熱頭條丨南寧“天價停車”風波,暴露了哪些問題?丨媒體札記

      2023-05-27 22:01:24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這一周,南寧“天價停車”風波持續引發熱議,也讓一家名為“慧泊”的企業進入輿論視線。最初,有當地網友吐槽道路兩側停車太貴,有的停一天最多要收費百元,上一天班的工資只夠交停車費;有的把車停在路邊,第二天去取車,停車費近200元。此后,有關當地道路停車泊位運營權過度集中、收費標準不夠清晰等話題也開始隨之發酵。

      停車繳費太貴,是許多當地民眾的切身體會。而仔細梳理一下更會發現:不合理定價只是問題的表征。據報道,作為南寧市道路兩側停車位的運營商,慧泊停車幾乎掌握著南寧所有的收費類道路停車資源,目前運營停車位超過3萬個。也就是說,慧泊停車在南寧幾乎享有“獨家定價權”,當地民眾想在這些地方停車,要么不得不接受較高定價,要么面臨無處可停的尷尬。可見,停車費風波中的深層次問題在于潛在的壟斷風險。對此,人民網評文章犀利發問:“一家企業竟然‘壟斷’了一個省會城市數萬個停車位,它究竟什么來頭?”


      (資料圖片)

      引人關注的是,南寧市青秀區人民法院曾與慧泊停車簽訂《合作備忘錄》,為其加快追繳停車費案件辦理提供便利。可問題在于,一些南寧市民之所以拒絕交費,正是因為對停車費標準不滿。作為司法機構,法院和特定企業過從甚密,顯然有違公平公正的原則。《錢江晚報》評論分析道:“司法部門面對的是社會公眾,不為特定個體服務,一旦司法部門和企業走得太近,將可能影響法院的判決,有可能讓法律失去公平公正。當《合作備忘錄》簽下的那一刻起,公正的立場已經發生了偏移,公信力也受到了侵蝕。”

      圍繞天價停車費爭議,最根本的還是要厘清“誰來收”“如何收”的問題。就性質而言,道路兩側停車位屬于公共資源,這意味著三件事:

      其一,在選擇運營方時,有關部門有必要從公眾利益出發,充分調查研究、征求各方意見,對運營方的資質和服務能力進行嚴格把關,從而作出科學決策。就此而言,當地簡單把全市收費類道路停車資源“打包”交給慧泊停車一家運營的做法,恐怕不夠合理。更何況,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截至2022年底,慧泊停車2022年凈利潤虧損1208萬元。其運營能力是否適合獨攬運營權,也要打上一個問號。人民網評質疑道:“干的是一本萬利的買賣,卻還虧損,究竟惠了誰?這種收費模式能否經得起推敲?”

      其二,停車定價標準要充分考慮當地居民收入和物價水平,有關部門也必須承擔起監督審核責任,不能任由運營方漫天要價。對此,澎湃新聞評論文章認為:“合理配置停車資源是高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礎,在此過程中,不僅應傾聽民眾訴求,而且必須遵守法定程序——涉及公共利益,停車位應該怎樣劃、停車費應該怎樣收,都應該通過聽證會的形式征求意見和建議,保障廣大市民的知情權”。

      其三,正因關涉公眾利益,有關停車收費的去向,不該成為一筆糊涂賬。對于公共資源收費的邏輯鏈,潮評文章《廣西南寧道路停車一天收費百元引爭議,公共資源運營不該當成生意》分析道:“道路是公共資源,由城市管理方受全體市民的委托進行管理,當個體需要占用公共資源時,適當繳納費用,相當于‘買’下一定時間段的使用權。”

      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則,這些費用的主要用途也應該是“提升公共設施、提高公共服務,回饋給市民”。新京報評論文章也認為,這些費用應被用于“更好優化停車資源配置,促進停車場建設,進一步緩解停車難等”。而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當地停車收費收益未能上繳財政。那么,這些費用去向何方?是否存在監督漏洞?這些問題,值得進一步追問。

      面對爭議,當地積極回應輿論關切,展開了一系列整改行動。廣西高院責成青秀區法院與慧泊公司解除了《合作備忘錄》,青秀區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趙會等5人被停職檢查,擬召開南寧市道路停車位機動車停放服務收費標準聽證會,派出調研組開展停車收費實地調研,南寧市市長鞠躬道歉……這些亡羊補牢的舉措,是正視民意、尊民意的體現,也是獲取民眾信任的基本前提。

      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期待看到的不只是問責和道歉,更是穿透問題表象、一查到底,敢于揪出問題根源的決心。正如紅星新聞評論所說的:“要查,就要查個底朝天,看看究竟有沒有利益輸送、以權謀私等問題。”

      媒體札記,中國青年報評論員為您品評一周時事熱點,我們下期再見。

      責任編輯:

      標簽:

      免責聲明

      頭條新聞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