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9 21:46:02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據《半月談》報道,一款覆蓋3000萬學生的教育類App“班級優化大師”在全國部分中小學校應用甚廣,學生在校的幾乎全部行為表現,都能被記錄在內并打分量化,一些老師公開利用它給學生搞排名,甚至學校評優評先都跟它有關。有教育者美其名曰“教育數字化”,但這也讓很多學生和家長深感不滿和焦慮。
“班級優化大師”App收費界面
從報道來看,“班級優化大師”App的功能很多,“舉手回答問題”“積極思考”“按時到校”“集隊快靜齊”等加分項,“沒有完成老師交辦任務”“沒有登記作業”“周一不穿禮儀服”等減分項,都十分清楚,但其具體的評分標準和計算方法卻十分主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個人想法。過于細致的評分項目,讓一些學生感覺自己的一舉一動隨時都被教師“監控”。缺乏客觀依據的評價標準,也很難服眾。那些在系統中被打低分的學生,自尊心可能會受到很大傷害,由此產生的負面情緒,也會影響其健康成長。
很多新興的技術和工具都是“雙刃劍”,在教育領域也是如此。數字化工具用好了,有助于開展教學工作,提高教育質量,但若濫用、誤用,則會帶來相反的效果。一些學校和教師過度依賴“班級優化大師”這類App,本質上是對自己的育人職責不夠重視。按照教育部此前發布的《關于引導規范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有序健康發展的意見》等文件的要求,教育類App不得與學分、成績和評優掛鉤。而且,一些App還存在收費項目,如果不按規定使用數字化工具,還有可能造成胡亂收費乃至利益輸送等亂象。
客觀來看,任何教育數字化工具,都應該優先服務于教學工作,而不是成為“看管”學生的工具。一些教育數字化工具對學生的的評判標準,也不符合教育實際,教師不能不加甄別、拿來就用。負責的教師應該踐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精神,了解每個學生的成長經歷、興趣偏好與性格特質,結合具體情況引導學生健康發展。“一刀切”式的管理、不顧實際的“教育”,很可能會傷害孩子。正如在報道中,有學生表示:“今天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被扣分了,感覺很不好意思,別的同學還會嘲笑我。”
在部分學校,出于種種原因,校方和教師的話語權遠大于學生和家長。學生家長即便質疑教師管理方式的科學性,也很難公然對抗。正如報道中提到的,有家長表示懷疑,“雖然沒有通知交費,但老師一通知,家長不敢不用。如果大多數家長交費,App運營企業靠該項業務每年能獲得大量收入”。
校方能不能要求學生家長繳納因為教師單方面決策而產生的費用?交上的錢最后去了哪里?這里面會不會有見不得人的“暗箱操作”?學生和家長有理由提出這些問題,它們不僅關乎使用相關App的必要性,也直接關涉學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學校在選擇使用數字化教學工具的時候,理應慎之又慎,做好信息公開工作,及時聽取學生和家長的意見,盡可能減少誤會,使教育數字化工具發揮正面作用。
此外,教育部2018年就規定:各地要建立學習類APP進校園備案審查制度,按照“凡進必審”“誰選用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建立“雙審查”責任制,學校首先要把好選用關,嚴格審查APP的內容及鏈接、應用功能等,并報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備案審查同意。使用“班級優化大師”的學校有沒有履行報批手續?這也是一個值得追問的問題。
隨著技術的進步,教育數字化工具也在不斷更新換代,今后或許還會出現更多功能更強大的App。但不論如何,技術都應該服務于教學工作,而不應給學生和家長制造焦慮。解決類似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讓學校在引入新技術、新工具時,多聽聽學生和家長的意見,及時向外界公布產品采購、使用方法、評分標準等信息,積極根據收集到的反饋改進工作。
責任編輯:標簽:
據《半月談》報道,一款覆蓋3000萬學生的教育類App“班級優化大師”在全國部分中小學校應用甚廣,學生在...
在第36個“世界無煙日”到來之際,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辦公室、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上海市控制吸煙協...
5月26日至28日,中華醫學會兒童罕見病 UDP臨床診治與研究新進展學術會議在滬召開,來自國內外兒科罕見病領
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李金柱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黨中央派出指導組,突出重點、有的放矢,在全程全面督導同時,緊緊抓住各個方面各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