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焦點 > 正文

      全球視訊!兒童發育性語言障礙患病率為8.5%,專家發文呼吁注意早期篩查和干預

      2023-06-02 12:59:52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日前,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腦智發育平臺負責人江帆教授課題組的一項研究登上了柳葉刀子刊雜志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的在線封面。這項名為“發育性語言障礙的患病率,共患率和風險因素:首個基于普通話背景兒童的證據研究”的文章揭示了發育性語言障礙(Developmental Language Disorder, DLD)在普通話人群中的患病率和風險因素。

      圖為文章發表的在線鏈接。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供圖

      江帆教授團隊長期從事于生活方式對兒童腦智發育影響的系列研究,建立了覆蓋10省市、超過22萬名兒童的生活方式及健康發展研究隊列(SCHEDULE隊列)。本研究數據來源于上海市教委長期支持的”SCHEDULE-學齡前兒童隊列”,納入研究兒童年齡范圍為5-6歲。


      (資料圖)

      DLD是一種因為語言功能低下而顯著影響兒童學業水平和終身成就的障礙,但全球現有研究非常有限,公眾對于該障礙的認識也十分欠缺。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團隊利用長期追蹤隨訪的SCHEDULE-學齡前兒童隊列,對上海20所幼兒園中974名兒童完成了系統的診斷性語言能力評估,其中74名被診斷為發育性語言障礙。調整了抽樣權重后,該研究估算普通話背景兒童發育性語言障礙患病率為8.5%。這意味著在一個40人的班級里,就有3個兒童患有這一疾病。這一患病率與英語背景兒童的發育性語言障礙的患病率相當(7%-9%)。

      圖為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的封面圖。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供圖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疾病的患病率要明顯高于目前公眾更為熟悉的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俗稱“多動癥”)的發生率(5.7%)以及自閉癥的患病率(7‰)。

      然而,由于發育性語言障礙的癥狀相對較為隱匿,且教育界、兒科界和公眾對于這一疾病的認識均較為有限,使得長期以來這一涉及兒童人群較廣的疾病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很多發育性語言障礙的兒童被錯誤地貼上“多動癥”或其它行為問題標簽,或者被認為“懶惰”或“不聽話”等。

      研究發現,相較于正常兒童,被診斷為發育性語言障礙的兒童,伴有社會情緒障礙、非語言智商水平問題、學業準備度不佳的比例明顯較高。研究也進一步揭示了日常親子交流活動單一也是引起發育性語言障礙的高危因素之一。

      克羅地亞薩格勒布大學Jelena Kuva Kraljevi 教授為此文撰寫了評論文章,他認為“發育性語言障礙現患率在不同的語種中究竟是一致的還是有顯著差異的,一直以來都不清楚。該研究基于分層隨機整群抽樣,對來自上海地區的5-6歲兒童樣本進行現場評估,首次獲取了中文普通話兒童發育性語言障礙現患水平,為回答這一問題做出了貢獻。“

      據悉,該封面圖片特邀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劉震元教授團隊進行設計,希望傳達的含義為 “兒童所表達的聲音,具象為一個個對話框,充滿了天真爛漫的話語。四個孩子的紅線傳達著彼此的話語將大家連接在一起,但是卻有一個孩子破碎的角落里面無法接入,面對著表達與理解的障礙,只得暗自神傷,這是DLD兒童的共同境遇。背景米字格代表的是中文普通話語境,兒童的衣著具有東方傳統文化風格,體現著中文背景下的兒童也同樣經歷著全球兒童都面臨的發育性語言障礙的挑戰困擾。”

      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發育行為兒科以及教育界專家呼吁,應該關注這一發病率高且容易被忽略的發育疾病,尤其應該在早期予以識別并干預。為此,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發育行為兒科團隊開始致力于研發兒童語言發育早期篩查體系,未來希望能夠通過建立早期篩查診斷體系,通過醫教結合為兒童提供早期干預服務,最大程度降低這一疾病對兒童學業、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影響。

      論文第一作者為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發育行為兒科博士生吳賽雙,共同通訊作者為該院兒童健康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張云婷。

      責任編輯:

      標簽:

      免責聲明

      頭條新聞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