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2 17:40:05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資料圖】
217首詩歌,來自 54位人生各異的業(yè)余創(chuàng)作者,既有00后,也有五六十歲的大爺大媽,既有學生、節(jié)目主持人、生意人,也有農(nóng)民、快遞員、流水線工、油漆工、超市員工等生活中我們認為不起眼的角色。這部由單讀與快手人間后視鏡工作室共同制作的《一個人,也要活成一個春天》詩歌集,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一群生活在祖國各地普通人的生活,通過詩歌映射著他們?nèi)粘5臒┰辍⒗Ь撑c堅韌,講述著雖然細瑣但同樣值得被看見的人生——他們自己獨一無二的、不可忽視的人生。
中國的詩歌產(chǎn)生于文字發(fā)明之前,是在人們的日常勞動、歌舞中漸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自產(chǎn)生起便有“言志”的傳統(tǒng),《毛詩序》言:“詩者,志之所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意即用語言抒發(fā)感情就是詩,詩歌是人們在生活和勞動中感情的流露。何休《公羊傳解詁》云:“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 意思是:饑餓的人用歌聲表達渴望得到食物,勞動的人用歌聲訴說自己的艱辛。這句話,最早認識到了詩歌與現(xiàn)實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同樣,《一個人,也要活成一個春天》是當代社會的一面鏡子,這里有焊接工、裝修工、流水線上的工人、超市工作人員、農(nóng)村小賣部的店員、外賣小哥、菜農(nóng)、因患腦膜炎致殘的牧羊人等在生活中容易被忽視的角色,但是他們卻在日復一日的繁重生活中吟誦出了詩意,他們“作為生活中真實事件的親歷者或見證者,用筆記錄下真切的個人感受,讓讀者通過他們的身邊事和個人視角的匯聚,看到世間萬象和平民的史詩,體現(xiàn)出非虛構寫作廣闊的社會空間和人民性”。
作者“滴水穿祁石”是一位工齡有30年的油漆工人,在其《噴漆時所悟》這首16行的詩歌中,開頭便是“我端起槍”短短四字,一幅“儼然作戰(zhàn)”的狀態(tài),接下來“瞄準”,再是“噴出”,13個“噴出”傾瀉而下,節(jié)奏緊張,一如其熟練的噴漆動作順勢而下、一氣呵成,噴出“綠色香園、溫潤陽光、稀疏柳枝、淙淙流水、啾啾鳥鳴、思鄉(xiāng)笛音、酸甜苦辣……”由恬靜美好逐漸變得緩慢低沉,“糾結”著作者關于愛情、親情、故鄉(xiāng)、生存的思考。本是一項機械勞累的工作,作者卻憑借自己詩性的聯(lián)想和想象,由一堆噴漆材料幻化成你我可以共鳴的意象和意境,這首詩所表現(xiàn)出來的底層人物精神正如其名“滴水穿祁石”,這是一種生活勇氣,一種生命魄力。
王計兵是一名53歲的外賣員,被媒體稱為“外賣詩人”,他在《午夜推行人》說:“他俯身推車的姿勢/多像一棵倔強的樹/在風中不屈的樣子/癟了的輪胎和脖頸的熱氣/讓他看上去/也像一份超時的訂單”,這是一個形象生動的外賣員送外賣的場景描寫,寫的是這樣的一個窘境:外面員車子出了故障,只得推車前行,作者卻言其“推車的姿勢像一棵倔強的樹”,這是一個為了生活而“倔強”的外賣員,這也是千千萬萬個普通工作者的縮影,“一棵倔強的樹”這樣一個簡單的比喻,但在這樣的語境下卻刻畫出了一個外賣員小人物的精神:他像樹一樣“倔強”扎根在大城市,像樹一樣生命力蓬勃地克服生活中的難題。后面三句,作者抓住兩個細節(jié)描寫“癟了的輪胎”和“脖頸的熱氣”,用類似揶揄的語氣“嘲諷”此刻的外賣員“也像一份超時的訂單”,以物喻人,有人被異化的意味,“在城市文明之下,人仿佛變成了機器,只是單調(diào)重復著無意義的動作,勞動變成了強制的自我折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緊密連接變得疏離,人們只是為了工作的目的而在一起工作,失去了原有的社會連接。”
作者“任嘲我”是一名頻繁失業(yè)、已經(jīng)34歲的工人,他的《下班回宿舍有感》這首詩似是收工后的牢騷,開頭便直言“我把一天十三個小時賣給工廠”,這十三個小時高強度的工作“換來的是兩百塊錢”,“這兩百塊錢”仿佛讓他輸了尊嚴,但卻也挽回了他的尊嚴。讀他的詩總能感覺到一股泥濘中的倔強之感,正如其在《疼痛在文字里高歌》所言:“我恨自己有著鋼鐵般的骨頭,身體卻像是爛泥巴捏成的”,他也在《工廠里的人間煙火(組詩)》中這樣說自己:“我是一個正在燃燒的朽木,把余生與熱焰融為一體,我?guī)е娦脑诠S里過渡,內(nèi)在的光芒足以照亮自己”,作者仿佛可以去用“爛泥巴”“朽木”這樣笨拙的詞形容自己,這或許是作者對于自己的謙卑審視,與周圍環(huán)境的格格不入使他偶爾對自己產(chǎn)生懷疑,但他體內(nèi)的“詩心”仿佛給了他力量和自信,如其名“任嘲我”,任憑外界如何嘲笑我,自有一股豁達坦然。這些作者們都保持了現(xiàn)實的眼光,直面真實,表現(xiàn)自己鮮活的人生體驗,他們在詩歌中毫不避諱抒發(fā)在生活給中他們所面臨的苦惱、掙扎,肆意地“歌其食,歌其事”生活在這片詩意的土地上。
組成《一個人,也要活成一個春天》這本詩集的每一個詩篇,那一行行詩仿佛如一幀幀畫面,有城市,也有鄉(xiāng)村的鏡頭,它們不斷切換,形形色色的人穿梭其間,面臨生存、離別、死亡等人生有意義與無意義的命題,組建起一部展現(xiàn)眾生相的“微電影”。感謝單讀和人間后視鏡工作室對于這些詩的收集、篩選和整理以及對于每一個詩句背后生動、熱忱的普通人的挖掘,基于此我們看到了一部承續(xù)《詩經(jīng)》“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精神但卻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詩集作品,在詩句中感受到了在城鄉(xiāng)急速發(fā)展潮流之下那些平凡個體充盈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讀來,令人感動和振奮。
責任編輯:標簽:
217首詩歌,來自54位人生各異的業(yè)余創(chuàng)作者,既有00后,也有五六十歲的大爺大媽,既有學生、節(jié)目主持人、生
徐志摩亦師亦友的多次援手,讓初出大山的沈從文在都市生存下來,還成了文學名家。兩人的深厚情誼,是中國文
6月1日是第七十三個國際兒童節(jié),來自北京市東城區(qū)東交民巷小學和密云區(qū)古北口鎮(zhèn)中心小學的百余名師生來到長
近日,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與日本歷史研究學者松野誠也合作,面向社會公開了一份最新發(fā)現(xiàn)的侵華
(記者陳溯)中國氣象局2日發(fā)布《2022年大城市氣象高質(zhì)量發(fā)展評估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22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