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6 06:52:11來源:中國青年報
江蘇淮安體醫融合進社區,大學生志愿者向居民介紹健康運動知識。視覺中國供圖
“我個人80多年的經歷,深刻體會到體育鍛煉使我長期精力充沛,減少很多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運動不僅是一個‘愛好’,更是一種‘需要’,我本人是把運動看成與吃飯、睡覺一樣,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生活要素。”近日舉辦的首屆中國體育運動與健康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表示,要把運動從“愛好”升級到“需要”,尤其從青少年做起,提升對運動的重視。
轉變正在發生。鐘南山表示,當我國醫療事業從“以治療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化,醫學多個領域都在開展運動研究,“比如呼吸康復、糖尿病患者運動康復、脊柱關節炎患者運動康復。或是新冠疫情期間,方艙醫院患者運動康復等,都取得了很多成果。”
(資料圖片)
體育在恢復、維護和增強健康過程中的作用逐步被正視,離不開現實原因。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解釋,隨著生活方式變化,物資更加豐富、人們體力活動不及以往,容易出現“攝入過多而能量消耗不掉”的情況,“叫作‘代謝綜合征’,以肥胖、高脂血癥、高尿酸、高血糖和睡眠呼吸暫停等為特點的疾病,而對于這些疾病,運動是最積極、主動的預防手段”。
但科學的運動并非“簡單地做些運動就可以”,王辰表示,要搞清楚如何運動、什么情況下運動、做什么樣的運動、做多大強度的運動、持續多長時間的運動、什么人適合什么樣的運動等問題,這些問題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因此,“需要體醫雙方聯合,把健康運動作為一門學科來共同研究,并且搭建合作平臺”。在鐘南山看來,體醫融合實行的效果需要試點,要拿出一個投入、產出比的衛生經濟學數據,讓更多人支持體醫融合。
“體醫融合能解決體育和醫療雙方無法解決的3個核心問題:運動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中華預防醫學會體育運動與健康分會主任委員、首都體育學院教授郭建軍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不只是普通健康人需要運動,慢性病的患者,老年人、殘疾人,更迫切需要個性化的科學運動指導。”
統計顯示,我國約有3.3億心血管病患者、1.14億糖尿病患者,以及將近7000萬的骨質疏松癥患者等慢病人群,為了讓這個群體獲得更有針對性、更安全的運動,并從實踐中總結健康運動指導的理論成果。早在10多年前,郭建軍就嘗試與各級醫療單位展開合作,從中了解醫生對體育手段的需求、體育專業人士如何與醫生“合作”等現實問題,“醫學教育體系缺乏足夠的運動健康內容,相關醫務人員無法做出整體的訓練方案滿足大眾需求,而體育領域的相關從業者,對各種病理、用藥狀態下的運動不夠了解,無法評價、監測。”
2014年,畢業于南京體育學院的宋建軍成為一名運動治療師,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以下簡稱“廣安門醫院”)老門診4樓的會議室內,他帶領一群50-70歲、患有心臟病或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進行心肺綜合康復。他發現,一開始,有些患者“害怕”運動,但有醫生在旁邊監控,且康復效果顯著,慢慢地,大家逐漸適應了“在醫院鍛煉”的氛圍。
該院呼吸科主任醫師李光熙曾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這個康復項目主要針對心臟病、肺病及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病人,篩查后由醫生進行運動量評估,體育類專業人士指導鍛煉,運動過程中,醫護人員會用運動心肺測試儀隨時觀察患者心臟和肺部的情況。從當年和郭建軍“一拍即合”探索至今,專業運動隊中為運動員服務的醫療團隊理念已經“移植”到廣安門醫院。
“希望將競技體育科學成果運用到對全民健身的研究上,把運動隊的好模式和方法轉移到大眾的普通健康服務。”郭建軍表示,10多年間,像廣安門醫院這樣的“體醫融合”臨床合作基地已經擴大到十幾個,涉及的方向也越來越多,包括心血管、骨關節、能量代謝、青少年脊柱側彎、近視等,“保證安全、有效果,這是醫生對我們的基本訴求,合作下來,醫生對我們產生了信任,會更主動地去了解體育,除了理論指導外,我們的運動治療師也獲得很多臨床實習的經驗。”
可新的問題伴隨成效一同出現。郭建軍以某三甲醫院心臟病患者參與康復運動的數據為例表示,“依從性較低,能堅持參與一年的人不到20%。”場地不足、運動體驗不佳是重要原因,他坦言,在醫院內試點,通常只能在會議室、樓梯間、病房樓道帶領患者運動,“當患者恢復到一定程度且對運動有了更高要求,不能吵到其他患者、活動受限、項目選擇少的弊端就愈發凸顯。”
體醫融合初期,患者“去醫院鍛煉”是個新鮮事,但當融合變得更加深入時,“不能讓患者總在醫院鍛煉”就成了當務之急。“獨自在家用跑步機跑步和跟一群人跳廣場舞,體驗感是不同的。”郭建軍表示,體醫融合中體育人的作用,除了更深入、具象地展現運動對健康的重要性,還得提升參與者的運動體驗,例如,近年的實踐中,不少患者自發組建了健康運動俱樂部,身心都有收獲。
“健康不是一個割裂的概念,它像一個木桶,任何一塊短板的出現都會影響‘健康’的程度,因此,體育作為一種能全面促進健康的手段,更需要和各個臨床科室相結合,才能綜合運用,為大眾開出更具針對性的、科學的運動處方。”郭建軍表示,但運動的危險性也不可忽視,因此,讓患者的康復運動從醫院轉至運動場,前提是體育專業人士要經過醫學規范化培訓、服務對象要經過醫學評估后再運動、運動強度及監控強度要符合醫學操作規范,同時還要跟醫院緊密合作,讓醫生來評價運動的效果。
此外,為應對體醫融合的新趨勢,首都體育學院建立了科學運動與主動健康研究中心,“是我國第一個在專業體育館基礎上建設的主動健康和運動康復基地,準備培養能夠融合體育學、醫學、工程學等知識的高端融合型人才。”郭建軍表示,更令人欣喜的是,近年,國內部分醫學院校也開設了“體育運動與健康”類課程,體醫正在加速融合。
鐘南山也著重提及了急需體醫融合人才的問題,“經過體育培訓的醫學人和經過醫學培訓的體育人”,然后在長期融合中,總結經驗并發展為理論,使得它為人們長期保持健康而服務,畢竟,“醫學和體育都強調實踐,沒有實踐的理論是不可靠的”。
本報北京6月5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璇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標簽:
江蘇淮安體醫融合進社區,大學生志愿者向居民介紹健康運動知識。”
5月6日,山東青島,中國男籃主教練喬爾杰維奇在國家男籃短訓營上帶隊訓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前期撤離空間站組合體、已獨立在軌飛行
6月2日至3日,2023首屆粵港澳醫藥創新發展大會在廣州國際生物島舉行。
6月5日,一條發布于大半個月前的微博,突然引發輿論關注。在這條微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