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頭條 > 正文

      微頭條丨“抱團養老”走入現實:26個大齡女性共居,過著女大學生般的生活

      2023-05-30 07:57:40來源:鳳凰網

      老去,是每個人一生中都要面對的課題。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和生活形態的改變,如今出現了越來越多獨居的銀發老人。


      【資料圖】

      獨居雖然自在,但退休離開職場、朋友圈縮小,孤獨難免成了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

      那么,有沒有一種理想的方式,既能夠保有獨立生活空間、又能自在地與鄰居互動支持,甚至不用擔心生病時無人照顧呢?

      在英國倫敦,一群50歲以上的單身熟齡女性,自發地為這種晚年獨居生活,勾勒出了一幅具體又生活的畫面。

      一座名為New Ground的合作住宅,應運而生。

      據《衛報》報道,1997年起,每6個英國人中就有1人為65歲以上,2017年增加到每5人。至2037年,預計每4人就有1人。

      1990年,New Ground發起人之一、住宅研究者瑪莉亞·布倫頓 (Maria Brenton) 在威爾斯大學研究高齡化相關社會政策。

      她發現,女性因育兒、照顧家庭等因素較早離開職場,不利于財務情況及交友圈的發展。

      甚至,這還導致她們更容易面對老后貧困、獨居無援等情況。并且,孤獨感亦加深了晚年的負面影響,增加了失智、憂郁、心臟病的風險。

      這并非空穴來風。

      研究表明,全英國有364萬超過65歲的獨居人口,40%與電視作伴,其中7成是女性。

      加上女性平均壽命高于男性,使得女性往往是脫離群體、孤獨終老的那一位。

      不難看出,英國熟齡女性重建晚年獨自生活的需求,可謂迫在眉睫。

      在一次參訪中,瑪莉亞·布倫頓觀察到荷蘭的高齡共居模式,認為老年共享時光能延長健康,進而減輕醫療照顧系統的壓力,便醞釀將此概念引進英國。

      1998年,她在一次活動中闡述了這個構想,6位彼此熟識的女性深受吸引。

      會后,她們立刻興奮地跑到酒吧討論實現的可能。

      “Older Women"s Cohousing Community”(OWCH) 因此而生,這也是一切故事的起源。

      往后數年,她們持續招募會員,經常聚會討論共居法則。同時,在倫敦各地尋覓適合的土地,前前后后對接了八家設計公司,規劃最理想的共居社區。

      然而,由于當時居住問題并非主流,政府也不熟悉這種新的居住型態,加上性別歧視,這群女性一度得向官方說明“為何社區僅限女性居住”。

      許多等待得不耐煩的會員,只好離開,自作打算。

      熬到2006年,慈善機構都鐸信托 (Tutor Trust) 為OWCH提供行政經費,共居計劃終于出現了一線曙光。

      再到2009年,社會住宅非營利組織HANOVER HOUSING ASSOCIATION,想打造一個自主管理的共居社群典范,正好與OWCH的理念一拍即合。

      隔年,他們買下一個廢棄的修道院,將它往熟齡共居社區的方向改建。

      2016年,New Ground,這個英國第一個熟女共居社區,終于落成。

      對New Ground的成員來說,共居生活的意義,在于當彼此的好鄰居,但又尊重彼此的隱私。

      New Ground位于北倫敦高巴尼特 (High Barnet) 地區,占地0.32公頃 (約968坪) ,離地鐵站僅10分鐘,交通十分便捷。

      同時,周圍設施配套齊全,包括醫院、超市、圖書館、公園、教會等,生活機能亦佳。

      社區內的房型,分別為11間單人房、11間雙人房和3間三人房,面積在16-31坪之間不等,最高售價約40萬英鎊(約合349萬RMB)。

      整個社區聯排建筑呈L型且內外有別,外向街道的部分,淺色磚砌三層建筑物和低矮的金字塔型屋頂。

      旨在低調融入喬治亞、維多利亞風格的寧靜街區,又同時滿足明亮通風、足夠的儲存空間和社交場所。

      New Ground Cohousing手稿設計稿

      空間設計的巧思,可以隨時增添居民日常生活的有機交集。而New Ground大面積的開放式花園,絕對是亮點。

      住戶精心打理的花園里,充滿了綠意盎然,生命力流動奔放。

      平日在此,既可以曬太陽、喝下午茶,也可以聊天、看報,打發午后時光。

      穿過中央草坪,還有另一處花園,既可以自用,也能供鄰里觀賞,增進彼此情誼。

      居民整理花圃,交流分享興趣并生產部分食蔬

      雖然同住,但考慮到英國人注重隱私,所以緊鄰街道的墻面打造得特別堅實。

      室內的廚房、臥室、書房等個人空間,都避開面向花園的陽臺,安排在靜謐隱蔽處。

      可眺望中央草坪的陽臺,作為過渡性社交場所,既能間接參與社交,也能保有私人領域。

      在獨立的空間里,每個住戶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布置,收藏那些寶貝了大半輩子的心愛物品。

      每個住宅單位除了具備獨立的門戶,及充裕的私人生活空間之外,也都擁有可眺望中央草坪的露臺作為過渡性社交場所

      不過,即便是共住,但為了保證這個社區能永續,她們總結并制定了一套生活公約。

      包含責任制、互相支持、對抗年齡歧視的刻板印象、愛護環境、參與延伸社群等基礎原則。

      疫情時,舉辦復活節找彩蛋活動以凝聚社群感

      在管理方面,她們定期舉辦住民會議,社區相關規范由所有成員共同決定,且實施“任務小組”分工制,住戶根據各自的專長和興趣參加。

      例如:財務管理、客房維護、花園照顧、汽車共享、公共區域維護、家具建議等組別。

      曾任服裝設計的住戶Anna,就加入了“家具建議小組”,為其他姐妹提供更專業的家居單品意見。

      另外,還有值日制度,大家輪流清掃、煮飯。

      下廚共餐,最日常卻也不簡單

      除了平等承擔社區營運管理的勞動之外,最能調劑生活、增添趣味的,便是共享活動了。

      在New Ground里,大家每周都會定時聚餐,品嘗他人廚藝的同時維系社交,也能自由分享彼此的愛好。

      當然,這些活動沒有絕對的強制性,反而擁有絕對的自主選擇權。你可以一個人豐盛,也可以一群人歡快,沒人可以束縛你。

      平日里,住戶們常三五成群地約著一起看電影、逛街或上餐廳吃飯,日子過得充實而精彩,簡直像女大學生的住宿生活。

      至于訪客規定,也并非不近人情。

      原則上歡迎并鼓勵每一位住戶交友,但最長可共居六周,如果超過就抱歉,這里畢竟是單身女性的專屬社區。

      值得一提的是,New Ground不是“老人之家”,它不提供老年課程或是醫療照護。

      “我們互相照看,而不是彼此照顧。”

      不過,熟齡必然會步入下一個生命周期,出于對彼此負責的考量,New Ground已經事先建立了一套互助系統。

      假如有成員生病,至少連續一周內,會有送餐照顧服務;若有失能者需要全天候看護的需求,則由住戶、社會局及家人三方合力協助;若失能者不只一人,也可2-3人一起分擔長照費用。

      她們不只有福同享,更是有難同當。

      如今,New Ground的25間公寓套房,住著26位住戶。她們之中,有醫生、演員和老師,也有難民,職業和背景各不相同。

      但無一例外的是,她們都追求用一種平等、自由的方式,去對抗晚年的寂寞與孤獨。

      就拿創始人Shirley Meredeen來說,她經歷二戰,擔任過記者,也出過書,還在2013年獲選BBC百大女性的殊榮。 但60多歲的她,在經歷離婚、兩個孩子各自成家、自己退休后,生活突然沒了焦點,冷清了不少。

      而New Ground的萌芽和生長,讓她在今后20多年面對死神的路途中,有了更堅定的勇氣和毅力,老去這件事也來得更從容和淡定。

      你看,單身女性的晚年,其實并不是只有可憐落寞這一條路可以走。住進養老機構,也不該是獨居者的唯一選項。

      New Ground的出現,讓我們看見熟齡共居的另一種可能,以及沒有血緣卻依然緊密的女性情誼。

      這群銀發女性在對抗晚年寂寞的路上,似乎比街頭的年輕人還要熱血。20年間,她們與死神賽跑,接力為更多人的晚年,追求屬于她們的那一份獨立、愉快,與尊嚴。

      (文章來源:裝個好房子,如有問題請立即聯系)

      責任編輯:

      標簽:

      免責聲明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