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頭條 > 正文

      梁建章:人口如何影響經濟與創新-全球即時

      2023-05-30 15:41:11來源:中國小康網

      中國小康網5月29日訊 今天很高興見到很多人口界、經濟界的老朋友,也有很多媒體跟出版業的新朋友,非常感謝大家能夠光臨,也非常感謝大家持續地關注人口問題。

      關于人口經濟問題,很多人都或多或少了解了一些背景或數據。我想,其中最觸目驚心的一組背景數據就是過去七年我們新出生人口從1800多萬幾乎“腰斬”,到了去年只有900多萬,這在歷史上是空前的。新出生人口決定著未來人口結構及總量,當出現了“崩塌”的情況,我覺得大家真的要考慮一下整體的人口戰略。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人口戰略》這本書是我十多年來研究的總結跟結晶,今天時間關系,只能拿出里面我認為最重要的內容跟大家分享。

      人口創新力模型以及規模效應、老齡化效應

      首先,貫穿這本書的就是“人口創新力模型”,這是我獨創的一種分析框架:

      創新力=人口數量*人口能力*(內部交流量+外部交流量)

      我用人類的大腦來比喻,現在人工智能也是模擬人類大腦,智能取決于神經元的數量,相當于人口,神經元的強度,神經元的連接,則是內部、跟外部的連接。一個國家創新力是這樣,一個個人創新力也是這樣,需要自己有強的能力,也有跟內部、外部的交流能力。

      我從這個框架引出了人口對于創新力的幾個最重要的效應,包括規模效應、老齡化效應、聚集效應跟流動效應,今天拉出最重要的兩個效應,規模效應跟老齡化效應跟大家稍加分析。

      規模效應。人越多,對創新力更有促進。過去農業社會,人口越多可能人均耕地就越少,馬爾薩斯思想影響了很多人口學家、經濟學家,包括大眾觀念很多年,但現在農業已經占GDP比例非常小,一個國家的競爭力、財富的創造能力基本上取決于經濟的創新能力。

      規模效應作為創新能力的正效應,在經濟當中很普遍,尤其工業化之后。比如制造業,產量越高分攤成本越低,這是制造業上的規模效應;服務業中也有規模效應,比如說酒店業,有全國性的品牌效應,連鎖酒店有規模效應。

      但最重要的產業或者財富創造力最強的產業,也是科技競爭力至關重要的產業,是什么產業呢?我們叫做“信息服務業”。信息服務業是一個廣義的信息服務業,包括了像攜程這樣的企業,互聯網公司,也包括AI公司、文化創意類的公司、游戲公司等等,這些都是未來占GDP比例越來越高的產業。這些產業的特點就是它的規模效應更大,它的特點是客戶本身就是服務的提供商,社交網絡客戶本身就是提供商。而且客戶直接參與創新,參與創造,比如你的搜索引擎用的人越多,你的算法越好,越多的人用攜程,攜程的客服流程優化得越好,在AI時代更是這樣,龐大的本土市場對其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美國在幾十年前雖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經濟規模最大的國家,但是在制造業,甚至于傳統的服務業品牌,對比德國、日本等國家而言并沒有太大優勢。但是最近幾十年,當信息服務成為經濟體中最重要的產業,美國就可以享受規模效應,而且他會占領先機。

      另外具有規模優勢當然是中國,中國的人口規模比美國還大,中國在AI方面能力也很強,中國機器人有很好訓練的場景,因為它有很大的本土市場,產量高,人才聚集,所以中國未來的智能產業也會享受規模優勢。

      這就是我覺得最要強調的一點:在未來最重要的、附加值最高的產業,規模效應比以前更加強烈,人口規模更加重要。

      另外一個效應,也是我做博士生研究的時候發現的,也越來越得到大家的認可,就是人口能力的老齡化效應。

      如果是一個倒金字塔人口結構的社會,年輕人相對老人比較少,年輕人就會被壓制在更多的年長人的社會層級體系底端,活力會受到影響。

      拿日本做案例。日本是世界上低生育率最早受到影響的國家,生育率在二戰以后就下降了,日本80年代GDP曾經一度達到美國120%,人均GDP超過美國,最近幾十年創新力確實有很大問題,日本經濟的問題是創業創新活力的缺失,美國高科技公司都是最近幾十年發展起來的,而日本最近幾十年高科技公司還是一些老公司,即使這些老公司在新的領域競爭也落敗下來。

      日本高科技公司在新的創業創新領域做得差跟年輕人活力下降很有關系。年輕人晉升速度慢,晉升空間小,各方面活力,包括創業活力、大公司創新型項目的能力都會下降。

      不光是日本,從全球多個國家來看,創業的概率跟國家的老齡化程度是有明顯負相關的關系,越是年輕的國家創新活力越強。

      中國是什么狀態呢?中國的老齡化程度跟日本相比差不多有35年的延遲,日本發生的事可能在90年代,如果是中國老齡化會影響創新活力,也可能到2020-2030年會受到一定影響。

      書里有很大篇幅分析各個國家,尤其是中國跟美國創新力的情況,大家可以詳細去看。書中還講到了資源與人口、資本、勞動力、養老問題,但最強調的還是創新對于未來發展最重要。

      尤其在智能時代,未來人分成兩類,一種是創造智能的人,另一種是使用這些工具的人,被智能服務的這些人,這兩部分人要求不同,財富分配也完全不同。前者創造智能的人可能分得蛋糕比后者大得多。

      這對于國家來說更是這樣。如果一個國家的創新力很強,制造這些智能,比如說中國在制造機器人能力很強,把機器人賣給全世界其他的國家,那中國就能分到很大蛋糕,中國人均財富就會很高。如果你僅僅是使用方,你分到比例很小。科技實力尤其在智能時代,將會更加決定整體經濟實力,而人口是科技實力的保障。

      這方面的結論就是,短期樂觀,但人口問題是一個“灰犀牛”,必然會影響20年以后的經濟活力跟創新。

      人口形勢與政策建議

      我們人口的形勢到底是怎么樣的?非常不樂觀。

      首先,育媧人口兩年前出生育成本的分析,年輕人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從圖中顯示的生育成本可以算出,每個孩子養到18歲的花費,相對于人均GDP倍數,中國幾乎是養育成本相對最高的國家,唯一比中國更高的是韓國,生育成本基本決定了未來生育率的走向。中國的生育率已經是世界上“唯二”最低的國家,生2.1個是更替水平,中國1.1幾乎減半。比中國更高的就是韓國,生育率確實比中國更低,中國生育率比日本低很多,因為中國生育成本比日本高很多。

      雖然說工業化以后生育率下降是全球趨勢,但中國生育率特別低的原因,分別是教育,房價,和生育福利缺失。

      全球最低的生育率會對人口總量跟新出生人口產生怎樣的影響?我們現在是900萬,未來會繼續下降,因為我們只有1.1的生育率,必然是每代人減半,不是說停留在某個新出生人口的數值,而是會每代人不斷下降。

      現在的新出生人口其實比美國只是多了1倍,中國總人口是美國4倍,但新出生人口900多萬,只有美國1倍多,那再過一代人,到二零五幾年的時候,中國新出生人口會少于美國,這個我們都可能看得到,這個也是非常令人震驚的,我從來沒有想過中國的新出生人口在我有生一年有一天會低于美國,那個時候當然未來中國所謂的人口規模優勢就不復存在了,總人口的下降會有一定的慣性,因為中國老人越來越多,但是我們說看年輕人口的話會很快發生。

      這里再稍微提一下人口數據。我們曾經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現在就只占百分之十幾,我們新出生人口只占世界的7%,但到本世紀末,我們有可能總人口占世界不到5%,未來可能跌破1%,中國不再是一個人口大國。

      我總體還要提醒大家,人口問題影響中國經濟可能要十年、二十年時間,是個“灰犀牛”。最近十幾年中國人均收入還有比較大的空間,因為中國創新力相對于人均收入來說是超前的,短期中國經濟樂觀的,但長期的問題是必然會發生的。

      回到當下,我們到底怎么辦呢?怎么樣降低生育成本?包括教育、房價,生育相關的成本。最立竿見影的就是財稅補貼、現金補貼、稅務減免、購房補貼、福利托兒所,還有其他一些減負建議,最難的是教育的改革。

      財稅建議詳細的在書里面都有,比如二孩每個孩子每個月1000,三孩家庭每個孩子每個月2000,遞進式補貼;稅務補貼,二孩家庭社保減半,三孩家庭社保全免;購房補貼,二孩家庭房貸利息減半,三孩全免,大量建立福利性托兒所,把入托率提高到50%,這個是最立竿見影,也是花真金白銀。

      還有一些確實有幫助,也是非常值得做的5個減負建議,男女平等產假制度,靈活辦公,允許員工在一周中5天有2天時間在家里辦公,攜程現在就是這么做的,對員工滿意度,尤其女性員工,兼顧家庭跟職業發展都有幫助的。開放外國保姆,降低養育成本也有幫助,輔助生育技術,保障單親家庭同等的福利權利。

      最難的可能也是最關鍵的就是教育改革,現在的教育太大的浪費,刷題的浪費,家長的壓力,我們都知道用“內卷”這樣的詞來描述,怎么改?減少不必要的篩選考試,節省大量復習刷題時間,縮短學制,取消中考,把小學、中學階段從12年縮短到10年,普及大學教育,大學是寬進嚴出,大學畢業考作為最重要的考試,前面的考試淡化或者取消,這是很復雜的問題,歡迎大家可以一起探討。

      上面說的這些政策建議需要很大的財力,也需要相關部門的協調,所以從機制上可能需要成立一個國家人口政策委員會,來統一制定協調各項政策。

      最后我還稍微補充,最近大家特別地擔憂經濟,就業不足、需求不足、產能過剩,現在這樣形勢下發錢鼓勵生育也是非常好的時機,不光為了長期中國創新力、人力資源去做投資,在短期也能夠提振經濟,提振需求,解決短期中國經濟就業不足跟需求不足的問題。

      時間關系,就只能跟大家這。“灰犀牛”是一個必然會發生的事,如果我們要改變中國20年以后的經濟跟社會、跟創新力非常令人擔憂的局面,我們必須現在就行動起來,讓更多的社會資源去傾斜到有孩子的家庭,來逆轉我們低生育率。

      (此文為5月26日《人口戰略》新書發布會上梁建章演講節選)

      編輯:于靖園

      責任編輯:

      標簽:

      免責聲明

      頭條新聞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