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頭條 > 正文

      杭州小伙用Griefbot“復活”祖父,目前已刪除:不想過度依賴AI_世界實時

      2023-06-05 08:08:44來源:騰訊網

      杭州小伙用Griefbot“復活”祖父,目前已刪除:不想過度依賴AI

      編輯:拉燕


      (資料圖)

      【新智元導讀】借助AI技術,我們可以復活我們已逝的親人,寄托我們的哀思。

      在我們的相冊中,有親人的照片、視頻。

      在我們的社交媒體中,有親人的語音條。

      我們還有蓬勃發展的AI技術——我們和我們的親人以另一種方式相遇了。

      斯人已逝

      2020 年,杭州一位年輕的中國軟件工程師偶然發現了一篇關于口型同步技術的文章。

      它的機理非常簡單——使用計算機程序將嘴部的運動與語音記錄相匹配。

      他一下就想起了自己已經去世十年的祖父。

      「我能通過這項技術再和我爺爺說上幾句話嗎?」Yu Jialin這樣問自己。

      其實,這并不是我們第一次嘗試用發展的科技來重構我們已故的親人。

      借助各種聊天程序、面部識別的AI模型,以及語音識別、動作識別模型,再加上我們保存的親人們的影音資料,我們就可以嘗試復刻已故親人的性格、記憶。

      然后就可以再次和他們「聊天」了。

      Yu Jialin今年29歲。12年前,他的祖父永遠的離開了他。

      人們總是在親人離去后,開始為一些事后悔。Yu Jialin記得,有一次爺爺打擾到他正在進行的一場比賽,他朝他爺爺大吼大叫。

      還有一次,Yu Jialin跟爺爺說,以后不要再來學校接他了。

      正是這種小事,他和他的家人才如此懷念去世的祖父。

      Yu Jialin說,自從爺爺去世以后,他們都是避免提起他來。為了不讓悲傷占據自己,他們選擇盡可能的忘記。

      Griefbot

      現在,Griefbot來了。

      這是一個已經有若干年歷史的AI模型,它可以通過學習我們留有的已故親人的各種資料來模仿人類。

      但就在去年,生成式AI突然爆發式發展,Griefbot的性能一下子被推到了另一個高度。

      過去的Griefbot需要大量的數據。而如今,像Yu Jialin一樣的工程師,可以將留存的資料輸入這個模型,然后就可以精確地再現他們的外貌、說話方式,以及思維方式。

      國外的研究人員表示,當今的技術能讓AI不需要太多樣本就可以重塑一個人的性格。

      尤其是,再加上ChatGPT這樣的系統——它們已經深諳大部分人自然說話或者寫作的方式了。

      研究人員表示,輸入所需資料后,再微調一下系統,就可以達到99%的相似度。沒啥特別明顯的出入。

      有了這項技術,Yu Jialin回到祖母那里,找出來了屬于祖父的一大堆舊信件,信件中的祖父是Yu Jialin未曾謀面的祖父。

      與此同時,他還找出了祖父十幾年前拍攝的照片視頻,還有祖父給他發的短信。

      可惜的是,經過好幾個禮拜的訓練和調試,Yu Jialin做的程序能力還是有限。在交互中需要10分鐘左右來響應每個問題。

      比如說,他問Griefbot,「爺爺,猜猜我是誰?」

      Bot回應說,「你是誰并不重要,生命本身就是一個美麗的奇跡。」

      但更大量的資料給到這個Bot,還是能讓情況好很多。

      「快樂茶館停播了。」

      爺爺說,「是嘛,太可惜了。這可是我最喜歡看的節目了,本來還想多看幾集的。」

      到這里,Yu Jialin覺得這個程序已經日臻成熟了。于是,他把這個Bot拿給了他奶奶看。

      Yu Jialin的奶奶靜靜地看著自己的丈夫在屏幕上回答自己的問題,她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絲情緒。

      Yu Jialin表示,自己相信這個機器人會成為奶奶很好的精神寄托。

      而面對采訪的記者,Yu Jialin說,自己不想把這些只屬于自己和爺爺的對話分享出來。

      D-ID

      在b站上的一個視頻中,up主吳伍六也為我們還原了「復活」奶奶的整個過程。

      他先選擇了當下主流的AI繪畫軟件Midjourney,生成了奶奶的栩栩如生的頭像。AI根據上傳的圖片與文字描述生成了一些選擇,而UP主再根據腦海中的回憶挑選一張最逼真的。

      之后再如法炮制,用文字細化某些面部特征。比如皺紋、眼眸、發型和神態。

      我們可以看到,目前的技術已經可以讓生成的頭像細節非常完美。

      下一步是音頻。同樣,這些素材來自于過去的電話錄音、錄像視頻或者微信語音。就像Yu Jialin一樣,吳伍六將過去奶奶的電話音頻上傳給了AI。

      之后,他使用頻編輯軟件AU進行了調整。并將更加清晰的音頻樣本切割成若干秒的短句,方便進行標注。

      最后將處理好的音頻打包放入語音合成系統中去。

      利用語音合成系統,吳伍六嘗試進行了文本轉語音。

      現在,基本的素材都齊全了。接下來就是最關鍵的一步——生成虛擬數字人。

      通過D-ID,用戶可以生成數字虛擬人,并和他們展開交流。

      網站上奶奶的形象栩栩如生,音頻也完美還原了奶奶的「鄉音」。搭配上右側拉家常一般的聊天內容,宛如和奶奶面對面視頻通話一樣。

      有意思的是,奶奶的這些「回復」也是依靠ChatGPT生成的。

      吳伍六告訴ChatGPT,「我很想我的奶奶,你能不能模仿她的口吻來和我交談?」

      透著人情味的人工智能,很難不讓人感動落淚。而借助對奶奶的回憶,吳伍六也竭盡全力地讓ChatGPT更像她的奶奶。

      科技的最終目標是給人提供力量。這種力量不僅是物質上的,更重要的還是精神上的。雖然這些聊天內容并不完全擬人,也會有一些不貼切的表達。

      但總的來說,生活中的小細節還是能給人最溫柔的體驗的。

      新時代的哀思寄托

      波士頓的一位專家表示,隨著新科技的發展,人們表達自己哀思的方式肯定會發生一些改變。

      在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可能會寫下所愛之人的故事來紀念他們。而如今,保存電子資料則更為普遍。

      心理學家常常幫助痛失親人的客戶,讓他們對著一張空椅子說話,就好像他們的所愛之人還坐在上面一樣。

      當然,新技術所帶來的新轉變并不一定是件好事。

      當時吳伍六的視頻就在b站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有關于把逝去的親人變成虛擬數字人的做法還是個新鮮事物。觀念上的轉變并不那么容易。

      有網友表示,數字虛擬人終歸還是當不了緬懷之人的精神寄托的。

      甚至,還有可能出現過度依賴AI的情況。

      也正因如此,Yu Jialin已經把重塑自己祖父的機器人刪掉了。

      他表示,并不想過度沉浸在過去,更不想整天抱著AI難以自拔。

      參考資料: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ai-make-money-china-grieving-raise-dead-griefbot-2023-5

      責任編輯:

      標簽:

      免責聲明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