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銀行 > 正文

      環球新動態:記者觀察:你不賺錢,我不收費

      2023-05-31 16:57:13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資料圖)

      在財富管理市場競爭愈演愈烈之際,部分理財公司開始尋求改變。日前,招銀理財一款權益類產品開售,其說明書顯示,當該產品當日累計凈值低于1.00元(不含)時,管理人將從下一自然日起暫停收取固定投資費,直至該產品累計凈值高于1.00元(含)后,管理人恢復收取理財計劃固定投資管理費,固定投資管理費率為1.50%/年。

      產品凈值表現與管理費掛鉤,這在銀行理財市場還是頭一遭。

      之所以有理財公司探索這種創新做法,與理財行業的“現狀”存在很大關系。去年以來,由于股債波動,銀行理財曾出現兩輪較為集中的破凈和贖回,市場陷入暫時性低迷。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合計26.52萬億元,與2021年四季度末的25.61萬億元相比,2022年全年僅增長了9056億元,增速大幅放緩。與2022年三季度末相比,受債券市場大幅回調影響,固收類產品和混合類產品存續規模明顯下降,受此影響,四季度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環比減少超1萬億元。從新發理財產品數量來看,2022年全年新發理財產品數量比2021年同期減少了7974款,固收類、權益類和混合類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均出現明顯下滑。從業績基準來看,除新發混合類產品的業績基準相對穩定以外,新發固收類產品和權益類產品的業績基準均明顯低于2021年四季度末,二者分別下降27bp和73bp。

      考慮到個人投資者是購買理財產品的絕對主力,這些趨勢或多或少也反映出個人投資者當下對理財投資的態度——市場景氣度下降,風險偏好更加保守。盡管2023年銀行理財行業“冰雪漸融”,但市場信心修復的步伐仍相對緩慢,從國盛證券研究所推算的數據來看,銀行理財規模于今年4月份才完成逆跌,存續規模預計為27.37萬億元,較3月份增加1.34萬億元,是繼去年11月份以來銀行理財規模首次回升。

      在這種背景下,理財公司探索“不賺不收費”,通過管理費讓利引導投資者增加對機構的信任度,并向投資者傳達“市場向下空間有限,產品凈值低于1可能性小,大概率能賺錢”的信號,體現出了一定的魄力以及對自身投研資管能力的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除管理費與凈值表現掛鉤外,上述招銀理財的權益類產品也不收取超額業績提成,同時產品投資經理真金白銀跟投200萬元并鎖定兩年持有期,這都有助于形成針對機構與投資經理切實的考核機制,真正把“代客理財”作為產品管理的準繩。

      事實上,管理費創新在公募基金領域已有相關探索,去年4月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還曾提到“積極推動公募REITs、養老投資產品、管理人合理讓利型產品等創新產品發展”。可以預見,市場成熟度不斷提升,將有越來越多資管機構以客戶回報體驗為導向,踐行“保值增值”的職責。這種趨勢也將引導全行業“良幣驅逐劣幣”,打破“管理人賺錢,持有人不賺錢”的怪象。

      責任編輯:

      標簽:

      免責聲明

      頭條新聞

      推薦內容